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尤其是是在孩子習慣養成、認知、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部分都是“你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反觀那些帶起來很省心的孩子,家長一般是這些方面做到位了,因為頭三年很重要。
在精神上,這樣養育能更好地走進寶寶心裏
家長覺得寶寶難帶的地方,除了生病還有寶寶在心理上的“執拗”。怎麼説都不聽,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不好好聽家長講道理。其實,這些全部源自於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
寶寶一歲半前,無條件地回應寶寶需求很重要,是家長跟寶寶建立情感鏈接的重要途徑。
很多老人會説,孩子哭不要慣,會把他慣壞。其實這不適用於一歲半以前的寶寶。這時候的寶寶還不懂用哭聲“要挾”父母,他們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及時回應他們,及時解除讓他們哭泣的情況,不管是餓了尿了還是單純地無聊了。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三歲前的寶寶,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當寶寶有了自我意識意識以後,更要鼓勵他多做一些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這對他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讓他自己吃飯、穿脱衣服,收拾自己的玩具,雖然這些事情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早點讓他養成習慣,以後到了幼兒園也能更快適應。表妹家的寶寶之所以在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就是因為她很早就開始鍛鍊娃的自主能力,所以到了幼兒園之後就做得比較好,娃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我會剋制住自己的脾氣,然後平靜地對他説:”剛才那件事你做得不對,現在你有三種選擇,一是我打你,二是我罵你,三是給你講道理,你選哪一種?”孩子一般會説:“講道理。”
這個時候,我會蹲下來握着他的手,眼睛和他平視,很温柔地告訴他,這個不應該這樣做,大概要怎麼做。當孩子懂了後,我會轉移到別的的話題,不會讓他長時間沉浸在那樣的情緒裏,也不會咬着他的錯誤不放。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在不斷地試錯中成長起來的,家長記得要多包容孩子。
這個時候,我們也要把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或活動可以作為獎勵,這樣才能吸引孩子,長時間下去孩子才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