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67字,閲讀時間約3.5分鐘
分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説讓孩子分享,不要太自私了。所以常常會有家長逼迫着孩子分享,即使他真的不願意。
下午帶着孩子去廣場,看到一位媽媽跟孩子説:“你別那麼小氣,分給人家一半!”孩子拿着手裏的餅乾,哇哇大哭。媽媽接着説:“你不分給別的小朋友,下次媽媽不給你買了!小氣鬼!”小男孩聽完哭的更厲害了,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好像分走了,自己就一點都沒有了。
我們常常看到家長會這樣教育孩子,甚至逼迫他們分享,但這樣做真的好嗎?你“強迫”孩子分享,就等於孩子分享了嗎?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小氣鬼”?
分享是説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或者一部分,給其他人。在我們成人看來,這是禮尚往來,你給別人,別人以後也會給你的。
但在孩子看來,是把自己的“拿走”給了其他人。他們不會考慮,後面會不會從別人那裏獲得,也不會希冀。只是覺得,自己手裏的被分走了。
我家有兩個孩子,大寶和二寶相差三歲,大寶今年五歲了。常常是大寶分享給弟弟食物,但弟弟顯然不會分享給哥哥。在二寶看來,自己的分給別人,就少了,不捨得。
而哥哥知道,分享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美德。即使弟弟不會分享給他,他也會每次都分給弟弟。
這點能説明什麼呢?説明孩子的認知是一點點在發展的。我們不能要求兩三歲的孩子,也學會分享,並且理所當然理解關於“美德”,關於“禮貌”這樣的含義。在他們看來,我的就是我的,這個家裏都是我的,我不想別人佔有。這種認知隨着孩子的成長,才會逐漸有變化,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我們無法説,二寶一定是自私的孩子,也不能斷定,他以後也很自私,不會分享。
不愛分享也不是“小氣鬼”!一位二胎媽媽心裏話
分享本身是自發的行為,而不是我們家長干預,達到了目的就是真的分享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引導,而不是跟孩子理論、強迫他們。
有次帶着二寶去海邊玩,他看到海水歡快的跑了過去。後來發現一個沙坑,就在那裏玩了起來。我把帶着的沙灘玩具給他,就在一旁看着。這時候過來一個小女孩,跟二寶年齡相當,也加入了玩耍的行列。
兩個孩子正在玩着,忽然聽見二寶哭了起來。我走過去一看,原來只有一個鏟子,被小女孩拿走了。小女孩的媽媽也趕了過來,打算讓小女孩把鏟子還給二寶。我拉住了她搶孩子鏟子的手,跟二寶説:“這是跟小姐姐分享,你們一起玩,你可以玩其他的啊!”二寶不依不饒的哭着。我趕緊説:“你倆輪流玩啊!你看小姐姐這裏還有一個小桶呢!”小女孩的媽媽一看,趕緊把手裏的桶遞給了二寶。他們又歡快的玩了起來。
我們兩位媽媽也清閒了下來,小女孩的媽媽跟我説,自己也常常頭疼,遇到孩子不愛分享的事情,我今天的處理,讓她找到了一點點眉目。
其實,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寶和二寶搶同一個玩具,要同一件衣服等等。這時候誰讓給誰,都是不現實的,畢竟都是孩子。但我會讓他們輪流,這次哥哥玩,下次弟弟玩。時間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是幾天,主要看孩子的意願。
讓孩子分享,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不贊成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家長強行干預。我們或許也可以尋求,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糾結於“分享”這回事。
孩子在2歲左右,自我意識強烈,周圍的一切,都會被認為是“我的”,就像我家二寶一樣。
如果家長能明白,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正面的引導,而不是強行要求,孩子才能身心健康的發展。
比如跟孩子説:“我知道這是你的,我可以用一下嗎?”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如果你能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他才能跟你更平等的溝通,而不是大哭大鬧。
等孩子上幼兒園後,開始有了集體意識,也會明白,分享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分享可以讓他有更多好朋友等等,他自己就會願意去分享的。
高情商不是愛分享
愛分享就是高情商嗎?並非如此!一位媽媽説,自己從小愛分享,但她並不快樂。因為分享的時候,別人會誇她情商高,但她卻有種心疼,自己有些捨不得。這種不捨得,會加劇她對別人的奉承,總覺得別人開心,自己就該開心。
但後來她自己做了媽媽,會發現強迫自己的孩子分享時,小時候的場景就會浮現出來。我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所謂高情商並非去博得別人的歡心,而是能接納、理解自己的情緒。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換位思考別人的立場,儘量做到共贏,這才是高情商。
從那以後,她不會強迫自己的孩子分享,而是尋求更好的方式,讓孩子和他的小夥伴都開心、快樂。長此以往,孩子也得到了更多的讚揚,很多人誇讚他情商高。
枕邊育兒寄語:
別拿着不愛分享就是小氣鬼的刻板印象,對待你的孩子,這樣不公平。我們應該知道,分享對孩子來説,也是認知的發展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尋求合理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