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紅袖添香
在站樁養生的身法調節要求中,“五趾抓地”是對腳部的要求,也是最容易被錯誤理解的地方。從日常認知解釋,“抓地”的理解就是五趾用力向下收起形成抓地,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來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站樁養生或者是太極拳、形意拳中,這樣理解就和站樁養生或者是太極拳、形意拳的要求南轅北轍了。
那麼如何理解五趾抓地呢?五趾抓地讓人誤解的地方就在“抓”字上。因為“抓”字的常態理解就是足弓主動收起,五趾用力收起形成抓地,這樣“抓地”肯定會造成腳部、腿部乃至腰部及情緒都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無法放鬆,而站樁養生要求的恰恰就是身心極其的放鬆。站樁養生的理解與操作都離不開放鬆,放鬆是始終貫穿站樁養生過程中的第一要旨。
“五趾抓地”,其目的是為了增強下盤功夫,增加腿部控制力的要求,提升身體下盤和地面間的相互作用力,提高身法的穩定性。
但是,五趾根本沒辦法抓牢地面,別説是腳趾,就是更為靈活的手指,更為有力的鋼鈎也沒辦法抓牢地面。不信你可以試試。
另外,前文説了,這樣“抓地”肯定會造成腳部、腿部乃至腰部及情緒都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無法放鬆,而站樁養生要求的恰恰就是身心極其的放鬆。“五趾抓地”更容易讓下盤僵滯,不利於放鬆。其結果就是地沒有抓牢,反而讓應該放鬆的下盤僵滯。
怎樣才是正確的要求?
用腳趾是抓不牢地面的。無論光腳也好,穿鞋也好,都是一樣。既然地是抓不牢的,那麼我們就嘗試腳趾貼住地面。這樣一來有什麼好處呢?會有利於腰胯以下的放鬆,尤其膝部以下,就更容易鬆了。
隨着站樁的持續堅持,能夠進一步松到腳底,那麼腳底板和地面的作用面積就極大地提高了。而且這種貼地是自發形成的,並不是人為刻意做到的。五趾貼地不是指腳趾局部緊張用力所形成的,而是指腳趾放鬆或全身自重與氣沉丹田之氣沉於腳趾而形成的。
有了腳底的松沉,變化也就有了,這個時候人的底盤才真正的沉穩了,勁力才用得上,氣沉腳底,入地三分也就真的有了。
説實話,筆者在站樁養生的過程中,主觀上並沒有去太關注這些感覺,只是有的時候身體某些地方發生的一些小小的變化,會帶來非常好的感覺,從而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昨天站樁的時候,後腳的感覺,覺得身體的七分勁兒(現在站的是三七)似乎開始向右腳前掌沉,右腳前掌和右腳的五個腳趾死死地貼着地面,連五個腳趾的中間趾骨關節也貼着了地面。
今天早上站樁的時候,後腳剛開始並沒有出現昨天那樣的感覺,覺着勁兒沒有直接下到腳掌和腳趾部,而是一直在大腿。大約過了十幾分鍾,後腳重現了昨天的感覺,覺得身體的七分勁兒(現在站的是三七)開始向右腳前掌沉,右腳前掌和右腳的五個腳趾死死地貼着地面,連五個腳趾的中間趾骨關節也貼着了地面。
與昨天不同的是,今天,前腳也開始有了“五趾貼地,腳像吸盤”的感覺,只不過不如後腳感覺明顯。而且從左式轉換到右式的時候,左腳作為後腳,感覺不如右腳作為後腳勁兒沉下去的感覺好。
這個時候兩個腳都是放鬆的,腳趾並沒有人為用力,感覺就是從身體腰胯沉下來的勁兒。沉到大腿,小腿,沉到腳掌,但是還是沒有沉到腳後跟。
當年老師教三體式樁的時候,説腳趾有抓地的意思就成,不要用力。當時還有點小疑惑,五趾抓地難道不需要用力嗎?老師解釋説用力就會造成緊張,與放鬆的要求背道而馳。知道這個要求就行了。
現在看來確實如此,站樁的過程中如果五趾人為的去用力抓地,不但腳部會緊張,大腿也會緊張,整個身體都會形成緊張。與站樁養生中放鬆的要求相悖。只有堅持站樁,認真對待每一次的站樁,才能在站樁的過程中慢慢體會站樁的要求。
“五趾貼地、腳像吸盤。”會隨着站樁時間的延長與站樁的持續堅持而慢慢體會到。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兩腳“五趾貼地、腳像吸盤。”也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比如下雨下雪天,地面濕滑,這個時候如果能把兩腳“五趾貼地、腳像吸盤。”這個站樁的要求用上,就會踩住地面很穩,走路的時候不容易打滑摔倒。
還有,平常我們在走路的時候,有些人是腳掌外緣先落地。這種走路方式,很快就會感覺到累,還會把小腳趾頭的趾肚擠扁。
而“五趾貼地、腳像吸盤。”會使走路的時候腳掌內側先着地,會減少對小腳趾頭的壓力,走路感覺會更輕鬆。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希望此文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閲讀與關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閒聊養生匯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