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温一天天升高,人們開始頻繁出汗
尤其是胖的人,動不動就滿頭大汗
很多人説,出汗是好事,可以排毒
也有人説,出汗是“虛”的表現
會導致中醫所説的 脱汗狀態
針對這個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今天小郎中就帶大家瞭解一下!
中醫認為 汗為心之液。人體津液隨着陽氣推動、陽氣蒸迫,就從身體裏出來生成了汗液。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較正常增加,大多為一時性的,只要及時補充水分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若排除上述外界因素影響,在頭面、頸胸、四肢、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就是異常出汗,稱為“ 汗證”。
具體表現為 面色蒼白、脈搏微弱、大汗淋漓、汗出如油、血壓下降,甚至出現休克或痙攣昏厥。
6種異常出汗
0
1
自汗
不受天氣冷熱、時間、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時不時就出汗,運動的時候尤其明顯,休息之後緩解不明顯。多由 氣虛所致,也可因內熱燻蒸、汗液外泄或營衞不和等引起。
0
2
盜汗
熟睡時出汗,醒來就停止,常常醒來後發現皮膚濕潤有汗珠,或牀單、衣服汗濕。多屬於 氣陰兩虛。
0
3
戰汗
在外感熱病過程中,先全身戰慄而後出汗的一種症狀,也稱為“ 暝眩”狀態,是大病將愈的前兆。少數情況下,戰汗也可能是疾病加重的轉折點。
0
4
黃汗
出的汗為黃色,容易沾染衣服,以腋窩處最為明顯。黃汗可見於患 黃疸病的病人,也可見於無明顯黃疸的患者。
0
5
脱汗
又稱“ 絕汗”。見於病危時,大汗淋漓,是 正氣衰弱、陽氣欲脱的表現之一。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發冷、脈象微弱。
0
6
閉汗
無論炎熱、活動等都不出汗,體內卻煩熱難耐。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如果 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也可能會閉汗。
7個部位出汗看出身體哪裏虛
0
1
額汗
出汗侷限於頭額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 蒸籠頭的俗稱,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 外感六淫,臟腑內傷者,均可引起頭額汗。
0
2
腋下汗
腋下分佈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如女孩腋下出汗多,可能是 氣虛,時常還會伴有氣短、乏力、眩暈的感覺。
0
3
手足汗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手心和腳心愛出汗,説明 濕熱重。凡脾胃濕熱內蒸不宣、血虛、陽虧、中陽不足,均可導致手足多汗。這種情況既要去熱,又要除濕健脾。
0
4
背部汗
背上總是濕漉漉的人,既怕熱又怕冷,可能是 陰陽兩虛。要平衡陰陽,養陰和温陽同時進行。每天按摩位於腰兩側的腎俞穴有助於滋腎養陰;常吃點紅棗、桂圓、黑木耳等食物可温補。
0
5
鼻汗
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樑及鼻翼兩側滲出,汗珠晶瑩可見。若病變見於 肺氣宣泄失常,多見於 肺虛病人。
0
6
半邊身出汗
指一半邊身體多汗,而另半邊身體無汗或出汗甚微。多因 氣血不足內阻經絡所致。常見於青年人高血壓、中風、半身不遂、截癱等患者。
0
7
勞心汗
指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憂、思、驚、恐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統血而胸汗涔涔。常見於 勞心過度之人。
以上是中醫總結的一些常見出汗的症狀,針對異常出汗,一方面可就醫查明,對症治療;另一方面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節。
1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少食辛辣上火食物,切勿飲酒,適量增加高蛋白質食物以增強免疫力。避免思慮過度,保持心情愉悦,注意勞逸結合。
2
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晾曬,保持乾燥。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出汗之後應及時擦乾,更換內衣,避免受涼感冒。
3
千萬不能盲目瞎對照,更不能囿於“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之説,胡亂進補食物或藥物,最好因人施藥、因人施膳。
4
甲亢、糖尿病、低血糖、肢端肥大症、嗜鉻細胞瘤等疾病可導致 繼發性多汗,及時就醫,針對病因治療,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