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平
近日,一名幼教老師的作為,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稱讚和欽佩。
她叫楊會芳,在幼教特教中心擔任智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任務教師。
面對着那些患有自閉症、唐氏綜合症或發育遲緩的孩子們,楊會芳總是細心教導,耐心引導。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這些孩子們儘早的融入社會。
楊會芳説:“孩子智力雖然有障礙,但是他們的父母依然用愛付出,作為老師,我們更不能放棄他們。”
楊會芳的所作所為讓無數網友為之動容。網友也不吝讚揚:“世間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像你的一樣的人,世界才會如此美好!”
但就是這麼一個陽光開朗、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女孩背後,也經歷了許多的艱苦。她的雙親皆是殘疾人士,母親先天性痴呆,父親更是因腦梗塞導致半身不遂。
楊會芳説:“人的出身無法選擇,但是人生未來的道路是完全可以自己選擇的。”
她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她接受自己家庭的不幸,接受自己的平庸,去關注弱勢羣體,尊重並且傳遞自己的善意。
但面臨這種困境,選擇自甘墮落和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人生的人也不在少數。
一、你向你孩子的大腦裏灌輸的是什麼,輸出的就是什麼。
“媽媽,他們為什麼在這邊乞討?”稚嫩的孩童對他的媽媽發問。
“因為他們不好好讀書,不好好讀書的人就會在外面乞討,這種人是不值得同情的。”媽媽拉着孩子躲得遠遠的。
這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對話。
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家長會對孩子進行這種偏見教育。他們認為,給孩子這樣的“警醒”是正確的。
殊不知,這樣只會給自己的孩子心裏種下偏見的種子。
有多少家長在碰到這種情況時。能夠對孩子説:“他們是暫時遭遇困難,需要大家的幫助才能夠生存下去,你願意幫助他們嗎?”
優秀的品德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羅德曼説過:“教育家謂稱品格,決定於二歲至五歲之間,誠然不虛。”
作為父母,除了物質上的給予,更要做到的是精神上的給予。這是不需要用任何金錢就能夠輕鬆的交予孩子的東西。
對於孩子來説,在這個社會上,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要教會孩子不去歧視,要去幫助;不去害怕,要去面對;不去逃避;要迎難而上。
不去自卑,要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被孩子納入眼中,存於腦中。父母更需要做到的是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有正確的效仿。
前陣子有一新聞置頂熱搜。母親深夜臨盆,兒子下跪司機的視頻歷歷在目。
我想那位兒子有如此感人的孝心,少不了父母對他的愛與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如此優秀品德的孩子。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説過:“一個人的品格不需要由他的特殊行動來衡量,而是應由他的日常行為來衡量。”
二、物質上的貧窮不是貧窮,精神上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
很多家長會因為金錢上的匱乏以及生活上的困窘,給孩子施加壓力。
他們可能會説:“你要努力讀書!”“你要有出頭啊!”“家裏就靠你”等等。只要孩子不好好讀書,或者成績下降,就開始打罵孩子。
這樣的行為,會扭曲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孩子的認知誤解。孩子會認為貧窮是罪過,沒有錢就什麼都沒有。
《小婦人》中,馬奇夫婦帶着四個女兒過着非常艱苦的生活。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大雪皚皚的冬天,一個大家都需要儲備糧食才能過活的冬天裏,馬奇太太帶着四個孩子,在雪地裏踏走。
他們手裏都拿着沉甸甸的食物和火柴。要前往的是一户比他們生活的更加艱難的人家裏。
那户人家有很多小孩子,最小的還窩在母親的懷裏喝着母奶。他們蝸居在一個簡陋而狹小的小屋子了。根本沒有糧食可以過活。
馬奇一家沒有埋怨自己的生活過得怎樣的不好。而是開開心心的過好當下,雖然會有經濟上的困擾,但不能阻止他們努力的生活,和傳遞他們的愛,不負愛與自由。
他們選擇同心協力,一起去幫助生活上更加困難的人家。
他們在貧瘠的境況下所展現出的勇氣和豁達、愛與包容、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愛的嚮往,是非常可貴的品質。
而他們家庭的美好和積極生活的態度,少不了馬奇太太優秀的教育。
面對家庭的困窘,和四個性格迥異,處在成長敏感期的小女孩
馬奇夫人總是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從容不迫的教導孩子。給孩子輸入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讓她的孩子都能夠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
馬奇太太説:“時間可以吞噬一切,但它絲毫不能減少的是你偉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還有你的勇氣。”
要是這個世界上有比藝術、財富、權勢、知識、天才更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求,那這個極為寶貴的東西應該就是優秀而純潔的品德。
三、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人的一生中不可不看的書之一:《平凡的世界》。
男主人公孫少安,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家裏還有一個哥哥,姐姐。13歲的他因為家中貧困潦倒,無以支付他的學費。
他沒有因為無法上學,抱怨他的家庭。而是選擇體諒父母的困境。他輟學,和他的父親一起撐起風雨飄搖的家。
孫少安從小就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體諒家庭的困難,為父母着想,最終也成為父母的驕傲,他憑着自身能吃苦的勁兒和強大的意志力成為了這個家的頂樑柱。
他能成功給自己家庭帶來了財富,還給全村人民帶來致富之路。是因為孫少安非常清楚明白自己的處境,同時也理解這種處境。
孫少安説:“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
他知道自己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的的父母。但是他也知道他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這是一種對家庭環境的和解,和個人的獨立。
他説,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獨立人格和自強不息品性的人,總能在一片荊棘之中創出一條羅馬大道。而無法正視困難,面對自我的人,就只剩下埋怨和責怪。
因為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和把握不夠,他們總將自己定義成為是可憐者,受害者。
薩迪曾説過: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四、眼裏有光,走哪都是太陽。
一位出生在紐約的女孩麗茲。她生長在美國的貧民窟裏。
父母親嗜酒吸毒,完全不理麗茲的生活。而在父母都對她不管不顧的日子裏,麗茲為了生存,需要出去乞討。
對於麗茲來説,生活的苦楚像是無窮無盡,好像怎麼都過不完。而後,母親離世,父親進入收容所。
麗茲終是明白。她只有好好讀書,才能夠擺脱這種泥塘般的境地,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
她向學校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開始勤奮、刻苦的學習。靠着堅韌不拔和頑強生存的態度。終是迎來了曙光。
影片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的台詞:
“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引得無數觀片者的沉思。不少人表示:
“麗茲有勇氣突破困境,正視生活,接受自己,她不迎接希望的到來誰能迎接呢?”
回觀我們的生活,麗茲身上的品質是值得每個家庭學習,是教育教材的典範。
每個家庭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好好的教導自己的孩子,不放棄自己的孩子。將孩子引上正確的道路上。
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品質,缺少不了家庭的教育。不要因為身處困境,認為自己無法給孩子帶去良好的教育。
越是困難的時候,更應該教導孩子,如何去攻破眼前的難關,正視生活,積極的面對眼前的磨難。做到人窮志不窮。因為孩子眼裏要是有光,走哪都是太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