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從小就挑食,不愛吃飯,吃飯就像打仗一樣,鍋碗瓢盆、娃哭娃鬧,崩潰的都是老母親啊!二寶有段時間也是這樣,每次吃飯都要追着餵飯,有時候都躲到桌子底下,怎麼拽都不出來。
“夏安,來吃一口吧,很好吃的!”
二寶一個勁兒搖頭:“不吃,就不吃!”
“快點啊,要涼了!”
“就不,就不!”
一頓飯下來要個把鐘頭,飯菜涼了都不一定能喂完一碗飯。孩子吃得慢不説,我也跟着着急。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吧?
跟倆孩子一起鬥智鬥勇時間長了,我摸索出來一套方案,用“食育”來引導,讓倆娃徹底愛上了“吃飯”這回事兒。
關於“食育”
《食育基本法》中提出:食育的對象是兒童,進行食育可以讓寶寶獲得“食”的知識,培育有關“食”的思維方式,從而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在我看來,“食育”也是養成寶寶良好飲食習慣的一種較科學的方式。家長們可以從幼兒時期開始,把食物的相關教育,延伸到兒童人格培養上。這種“食育”過程有趣,寶寶也很容易接受。
進行“食育”教育,可以通過飲食的營養、文化等方面,並結合烹飪進行實踐,讓寶寶獲得“食”的知識,理解“食”的文化,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大寶喜歡吃“湯圓”,週末我帶倆娃策劃了湯圓主題,從湯圓的來歷到製作,再到最後出鍋品嚐美食,一個週末,家裏歡聲笑語,孩子們也玩的不亦樂乎。
“食育”帶給孩子哪些幫助?
《每個寶寶都能好好吃飯》一書中寫道:“食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從長遠角度看,還是很有意義的。
1. 改善偏食、挑食、厭食的壞習慣
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偏食、挑食、厭食的狀況,造成這些現象最大的原因就精細食物和甜食吃的過多;通過“食育”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不同的食物中包含不同的營養,激發孩子“吃”的能力,讓孩子自覺、快樂的吃。
2. 養成健康、正確的飲食習慣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成年人的一些慢性疾病與兒童時期的不良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都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引發的疾病;“食育”可以讓孩子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3. 培養生活能力
“食育”中有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就是讓孩子自己種植、採摘食材,購買食物,烹飪簡單的飯菜,可以鍛鍊動手能力,培養生活技能,還可以通過烹飪,讓孩子對“吃”產生興趣。
4.幫助瞭解飲食文化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飲食文化,比如陝西有涼皮、肉夾饃,北京有特色炸醬麪;食物代表了不同地域文化,還有對食材的理解和製作。“食育”可以讓孩子將食物與飲食文化聯繫起來,在“吃”中瞭解傳統文化。
四種方式在家也能做“食育”
1、飯前一首“吃飯歌”
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寫到,學園的校長給孩子們改編了一首“吃飯歌”,每次吃飯前都會一起唱,然後一起吃“山上”和“海里”的東西。
於是,孩子們的每頓飯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們在家也可以這樣,吃飯前和孩子唱一段“吃飯歌”,通過歌曲激發孩子對吃飯的興趣,並和他一起吃“地裏種的菜”、“水裏遊的魚”。
2、觀看食品生產的紀錄片
觀看紀錄片,讓孩子瞭解大自然的生物,發現並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瞭解食品是怎樣生產、製作、包裝最後到我們的餐桌上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會食物的來之不易,教會孩子珍惜盤中食物,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3、帶孩子去菜園播種蔬菜
去菜園裏從播下一粒種子開始,觀察發芽、生長,給幼苗澆水、除草,看着蔬菜如何慢慢長成,再將蔬菜採摘下來,做成美味的菜餚。
播種蔬菜可以讓孩子直接與食材接觸,觀察食材,觸摸食材,品嚐食材,對食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每年暑假我都會帶着大寶去鄉下老家,跟媽媽一起種菜,大寶就跟在一旁,幫忙,或者問來問去。回家來吃飯就格外珍惜,一粒米掉下來,都會撿起來吹吹再吃,深知食物的來之不易啊!
4、一起製作傳統節日的食物
我們國家有很多傳統節日,食物也是多種多樣,例如春節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和孩子一起製作這些食物不僅有趣,還可以作為傳遞傳統文化知識的媒介,跟孩子聊聊這些節日的由來,增長見識呢!
今年端午節我就帶着大寶去超市買了粽葉、糯米、蜜棗等材料,帶他一起包粽子,雖然大寶包得粽子歪歪斜斜的,但他吃得很香,自己親手製作的食物,寶寶會更愛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