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每次我寫文章説到,媽媽在育兒過程中應該如何如何,都有很多人評論説,那爸爸呢,養娃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嗎?
大家都知道爸爸應該在養育孩子上多承擔一些,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喪偶式育兒是很多家庭的現狀,所以我們在討論養娃和育兒經驗的時候,更多是在和寶媽進行探討。
我國曾經發布過一個調查報告,名字就叫《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其中展示了幾項數據,55.8%的家庭中,是媽媽主要陪伴孩子,爸爸陪伴孩子比較多的家庭,和爸爸媽媽陪伴孩子一樣多的家庭加起來,一共28%。
儘管很多專家呼籲,父親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才能對孩子的性格和成長產生更多的積極意義,但還是有很多爸爸不往心裏去,或者是在權衡之下,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忽略。
實際上,爸爸對孩子的陪伴,不僅有心理上的意義,還有生理上的意義。
英國BBC出過一部紀錄片,叫做《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紀錄片講了一位英國兒童心理學家Laverne Antrobus開展的一系列實驗,探索孩子和爸爸在生物學上的關係。
一,出生前關係
媽媽十月懷胎,和寶寶相生相伴,所以很容易和寶寶建立連接,而爸爸則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家庭成員感到陌生,實際上,在寶寶出生前,爸爸就和寶寶建立了緊密聯繫的紐帶。
實驗發現,當男性將要做爸爸的時候,他的荷爾蒙會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和類似妊娠反應的症狀,有的父親還會出現產前綜合徵,也是受激素水平的一些影響。
等到嬰兒出生之後,作為爸爸,他們的雄性激素水平會降低將近三分之一,從一個“男人”變成了一個“爸爸”,攻擊性降低,變得更顧家。
這是孩子對爸爸的影響。
那爸爸對孩子有沒有什麼影響呢?
研究人員發現,爸爸和嬰兒説話的時候,胎兒的心率比在聽到媽媽説話時的心率要高,也就是説,他對爸爸的交流更有反應。
二、對孩子力量感的影響
父親的陪伴和母親的陪伴有着非常大的區別,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男性在被教育過程中,更經常接受成熟、理智、勇敢等詞彙的引導,從而逐漸形成男性特質。
而他們在對孩子進行教導時,也更多的喜歡和孩子一起進行追逐、比賽等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更多的用到力量,同時體會到爸爸的力量。
力量的鍛鍊會對孩子的身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對自己更有掌控感,這樣的孩子不容易成為別人欺負的對象。
另外,來自父親的力量感,會給孩子巨大的安慰作用和依靠作用,來自爸爸的擁抱,會給孩子更大的鼓勵和力量。
三、對孩子語言系統的影響
父親在陪伴中更傾向於和孩子進行成人式對話,這有利於孩子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升,刺激孩子的語言系統發育。
語言神經系統的發育,需要足夠的刺激,父親在和孩子的遊戲中,更加投入,也更加靈活,有的父親和孩子的對話,還有深刻、幽默等特點,進一步刺激孩子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未來也更容易成功。
尤其是在孩子的2-3歲,是語言發展關鍵期,父親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使用的詞彙量越豐富,孩子在一年後的測試中表現越優秀。
還有研究顯示,父親陪伴比較多的孩子,在學校取得高分的可能性會增加一倍,而且更少出現違紀行為。
四、對孩子的約束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規則感的建立不僅關乎教育方式,還關乎教育主導者,研究表明,父親和孩子解釋規則是,對孩子更有約束力。
男性在生物對話過程中,天生會更有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也會影響到孩子,儘管爸爸並不懲罰孩子,孩子也更容易聽從父親的話。
其次,父親更能夠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從理性角度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然,強調父親的作用,並不是説母親就是一定是相反的沒有約束力、教出來的孩子不聰明,而是説,父母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有差異的,缺一不可。
就像有句話説的那樣:世界正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爸爸。
他們的孩子,可能沒有按照正常的軌道成長,而若干年後,他們老了,也很難得到孩子的陪伴。
傅首爾在《奇葩説》節目中,曾經提到過和兒子的這樣一番對話:
“你同意這個規定嗎,如果爸爸一週沒有陪夠你規定的時間,就剝奪他的爸爸稱號。”
“我不同意。”
“為什麼?”
“我怕爸爸做不到,那樣我就沒有爸爸了。”
對呀,孩子寧願不要同意這個規定,也要這個爸爸,為什麼爸爸不能努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真正的爸爸?
畢竟,現在不陪孩子,等以後,孩子就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