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子雪,我很高興能和你學習和交流育兒的話題。從古至今,撫養孩子的成本都不低,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要讓孩子在精神上走上正軌。讓我們看看今天的內容!
有不少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孩子進入了學步期,也就是三歲左右這一個階段,忽然會對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產生了很強烈的恐懼的心情。
當孩子説他很怕黑暗、打雷、狗的時候,我們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可是通過交流就會發現,孩子所恐懼的東西有些是那麼的無厘頭,一張報紙,甚至流動的自來水,都能觸動他敏感的神經。
其實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完全正常的。
他們通過按照自主的意志進行活動與探索,整個世界呈現在眼前,很多事物都是完全陌生與新奇的。
有些東西能夠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對未知的事物產生畏懼也是情有可原。
不光是動作的發展,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抽象思維也漸漸萌芽。
很多日常的事物由本來所呈現的理所應當的樣子,經過孩子純粹的感官施加影響,加以詮釋,衍生出了非常豐富的意義。
我們可以將這種“意識飛躍”浪漫化地視為“思維的拓展”,孩子對現實的感知多了一個維度,這些很可能造成孩子恐懼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無法區分現實與幻想,在他看來,頭腦中浮現的事物和他在屋子裏看到的東西一樣真實。
孩子逐漸長大,在放開父母的手的同時,他也會因為失去一定的支持,而感到焦慮。
可是在這個時候他無法意識到,也沒有辦法進行處理,恐懼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這也是孩子情感脆弱的象徵,藉由想象的情境表達出來。
在我們對孩子進行勸慰的時候,很多這樣的情況都收效甚微。
他們認為詞語與事物是一一對應、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件事物有名稱,那麼就一定會具體存在,他們還很難做到掌握抽象概念。
當家長進行合理的解釋的時候,兩個人並不一定在一個頻道上。
作為家長,孩子眼中的保護者與可以信任的人,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讓他相信,就算這個世界非常危險,大人也有能力去控制它。
孩子所需要的並不是不以為然或者是一臉茫然,而是那一種非常安心的感覺,不要問他到底為什麼感到害怕。
或者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這樣反而會讓他造成一種孤立無援的感覺。
以皮亞傑的觀點來説,孩子們在這個階段具有“泛靈論的思想”,認為萬物皆有靈魂,告訴他這些不存在也很難。
這時候只需要告訴他“一切都會好的,媽媽和爸爸會一直照顧你。”
可以讓孩子想象一個畫面,一位英俊高大的王子,騎着一匹漂亮的白馬,這是你的朋友。
你需要他的時候叫他的名字,他就會走進你的房間,幫你把怪獸趕走,你睡覺的時候,他會守在你的牀邊,不會讓怪物靠近你。
充分地發揮爸爸媽媽的想象力,詳細地給他描述這個場景,並且將它深深根植於孩子的腦中,直面心中的恐懼。
好了,今天的育兒內容咱們就先説到這裏,大家覺得有用的話可以轉發給更多的家長一起看,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加油,我們都是最棒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