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測驗卷沒做?那你出去玩吧”這些“反話”千萬別再隨便説
“反話”可能是自語言誕生以來人際交往之間的終極BOSS。它帶有情緒意境,一般用來批判、表達不滿。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大人在面對小孩時,特別是孩子犯錯時,習慣於説“反話”。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大考前後,有些話千萬不能對孩子説:
“你怎麼總是考不好,不好好學就算了,玩去吧!”
“你還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吧!”
這些反着説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殺傷力比“誇大式指責”還要嚴重,孩子的心中會出現雙重信息矛盾的困惑心理,他們會這樣想:
媽媽讓我去玩,真的可以去玩嗎?
我真的有很差嗎?
要是沒考好,Ipad真會被丟掉嗎?
即便不會有真的懲罰,父母的這些“反話”,也夠傷人的了。
其實,想讓孩子有所長進、聽話,千萬別説“反話”,而是用正面溝通。
1
聽不懂反話的小孩
有多好笑,也很心酸
我發現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喜歡“説反話”,個個都是反話十級高手:
放學回家晚了——“玩到這麼晚還回來幹嘛?索性別回來了。”真的能晚點回家嗎?
上課吃東西被發現——“吃吃吃就知道吃,怎麼不給同學都帶點?”好,明天一定都給大家帶點吃的!
秋遊準備好的零食前一晚就在吃,“你索性都吃完算了,明天輕裝上陣。”真的都吃完一定捱罵……
娃看電視離得太近了,他爸説:“你索性站到電視機邊上去吧!”娃立馬起身走了過去,貼着電視櫃站着,並誠懇地問:“這裏可以了嗎?”
天冷了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起牀,媽媽渾身解數娃都不太願意配合,媽媽發火了:“你要是起牀晚了,那我就自己走,你就在家吧,好不好?”娃睡眼朦朧:“行。”媽媽:“那你也別上幼兒園了,就在家裏待着自己玩吧!行不行?”娃眼睛開始放光:“行!真的可以嗎?”
小學生期末考試,監考老師中途去了趟廁所,回到教室發現人聲鼎沸,怒了:“都出去玩好了,都別考試了!”立馬有個缺根筋的孩子歡呼雀躍,大呼:“耶!”便拽着同桌衝出去了……最後班主任在操場沙坑找到了他們。
還是考試,有個男孩沒睡醒的樣子軟綿綿地趴在那裏,卷子也不好好做,老師説:“是不是學校椅子不舒服,給你個特權把你家牀搬過來?”午飯後這男孩就不見了,老師剛想打電話給他家長,只見他媽媽領着娃過來了,滿臉疑惑:“請問老師,為什麼孩子堅持説要把牀搬來學校?”
這些生氣後説的“反話”,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氣到了自己。
許多家長會把孩子的這些行為,看作故意和自己作對,實際上是孩子不能理解大人話裏的畫外音,把“反話”當真也是常見的事,才會做出與大人期待相反的事情來。
聽不懂反話的孩子真的又好氣又好笑,笑着笑着還挺替他們感到心酸的……
父母的“反話藝術”
傷害了多少孩子
大人才能聽出來哪句是正話、哪句是反話,小孩子的思維真的是不夠去理解的。
試想一下我要是生氣了對小花説:“你玩吧,自己玩個夠,不要回家了。”她可能真的會繼續玩下去。
這時候我是該制止她,還是讓她繼續玩呢?假如我制止,她會困惑;不制止,我會更生氣,她也不明白為什麼聽我的話繼續玩了還要生氣,也困惑。
如果小花能聽懂我了我的“反話”,下次一旦我正面講話,“沒事你玩吧,玩個夠,我們不回家。”她可能又會想歪了,媽媽莫非又在生氣説反話?
觀察類綜藝《放學後》有一期裏,一位虎媽和女兒大吵一架,丟下一句“我再也不管你了”的話就出了家門。
反話是一種很差的溝通方式,也有人説“説反話是一種陰陽怪氣,是一種語言暴力”,當父母或者老師在跟孩子説反話時,主要目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在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説反話的教育方式,本身就很傷人。
3
想讓孩子聽話
千萬別説“反話”
反話,就像是一種氣話,把氣撒在對方身上。對孩子説反話,就等於對着孩子撒氣。
反話中藴含的負面情緒往往大過了其他信息,即使是孩子真的能聽懂家長説的是反話了,他們第一接收到的信息是來自家長的憤怒,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需要反省。
所以,解決問題比發泄情緒更重要,要想讓孩子聽話,就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來説。
請調整呼吸,讓自己冷靜,變得理智。內心默唸100句:我不生氣我不生氣……
你希望孩子怎麼樣,你就把這個詞説出來,這叫希望詞,用正面的説法往往更利於孩子成長。
往往因為我們自己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壓力,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把一些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最終都會後悔:哎呀,真不應該這樣對孩子啊!
父母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僅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還是和孩子溝通的保證。
好的教育需要孩子和家長共同的努力和改進,正確的説話方式,不僅是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