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文|文兒

“媽媽,哥哥搶我零食”“媽媽,幼兒園的小朋友又罵我了”......家長是不是有一段時間經常聽見自家娃“告狀”呢?

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朋友家的兒子,今年剛滿3歲,最近特別喜歡告狀,動不動就喊爸爸媽媽,某某某欺負他了。一開始,朋友挺興奮的,感覺孩子告狀的樣子很可愛。但是,漸漸發現朋友也有些煩了。比如,孩子在家跟他哥哥玩耍,只要兄弟倆發生矛盾,他作為家裏最小的,就總喊“媽”,朋友一直幫忙,怕家裏的老大有意見,也怕影響鍛鍊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6歲的孩子“愛告狀”是正常的

孩子“愛告狀”,動不動就告訴身邊人,有人欺負他或者做壞事了。這種行為跟“打小報告”差不多,都是指責他人的行為,所以孩子“愛告狀”非常容易惹怒別人的,影響人際關係。孩子“愛告狀”是正常的嗎?

有心理學家認為,3-6歲階段的幼兒,普遍存在“愛告狀”的行為,這是他們心理發育和人際發展的階段表現,隨着孩子的成長會慢慢消失,所以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孩子“愛告狀”是正常的,但是孩子做出具體的告狀行為,出發點往往是不同的,家長要了解目的,及時引導。

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孩子“愛告狀”的常見目的

孩子“愛告狀”,他説的內容總是各有不同的。如果家長要能領悟到他的目的,以便及時地幫助孩子,這對他的個性發展,還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你知道孩子“愛告狀”的常見目的嗎?

①利益受損,想要獲得大人的援助

孩子年齡小,閲歷淺,當他的能力不足以讓他親自討回公道的時候,他就會通過“告狀”的形式尋求幫助,這也是人與生俱來自保的本能。家長回想一下孩子“告狀”時,多數情況下是處於弱勢地位。比如,打架打輸了、搶玩具失敗了。

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大人在孩子眼裏,是高壯、挺拔、無所不能的。所以,當他利益受損,想要獲得幫助的時候,就會通過告狀的形式,尋求周圍人的支援。雖説,孩子一味“告狀”是單純、幼稚的表現,但也是他獲得幫助的有效手段,家長不要看不起。

②孩子未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需要依靠周圍人

孩子10歲以前,他們的世界是簡單、單純的,對很多事情都不理解,所以面對突發的事件,他們是沒有判斷能力的,對方是對是錯,他們需要通過“告狀”的形式告訴大人,從大人的反饋中,得知大人的判斷,漸漸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告狀”的內容都是無足輕重的小事情,甚至只是在描述一件平淡無奇的事情,某某做了一件什麼事情,説明孩子只是在認知一件事情,家長不要大驚小怪。

③孩子想要突出地表現自己

孩子長到一定的年紀,表現欲會變強,他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告狀”就成為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手段。比如,經常有小朋友跟家長分享,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會獨立地自己吃飯、睡覺,自己就很乖等等。其實,這就是孩子想要突出地表現自己,希望得到家長的表揚而已。

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孩子“愛告狀”,家長應該妥善處理

從孩子的角度上看,“愛告狀”不是一件壞事情。家長通過孩子的“告狀”,可以瞭解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及時地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對孩子周圍的其他人來説,孩子“告狀”這件事情,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個人隱私被透露,隨時有被指責的可能。所以,如果家長不想孩子因“愛告狀”受排擠,最好做一些應對:

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①認真傾聽,不着急做判斷。當孩子“告狀”時,建議家長先耐下性子聽孩子説的內容沒那個,然後再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如果孩子是為了突出表現自己,家長就表揚兩句;孩子想從家長那裏得到價值判斷,家長就好好講道理,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態度,既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又能實現教育孩子的目的。

②教孩子換位思考,理解他人被告狀的感受。孩子“告狀”的過程,也是尋求問題解決的過程。家長要告訴孩子,遇到問題,先學着自己處理,實在不行就偷偷地告訴身邊有能力的人,幫忙處理。選擇“告狀”是正常的行為,但是也要在意他人的感受,不要傷害到他人。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愛告狀”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小的時候“愛告狀”,家長要了解深層原因,別妄下定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