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春捂”可不僅僅是加衣那麼簡單,哪些人需要“春捂”?“捂”哪些部位?有哪些注意事項?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業醫生的指導吧。
什麼是“春捂”
“春捂”是指春季氣温剛轉暖,不要過早脱掉厚衣。
為什麼要“春捂”
初春乍暖還寒,氣温時有變化,過早的脱掉厚衣,一旦氣温下降,身體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哪些人羣需要“春捂”?
從中醫角度,有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頻多等症狀的陽氣不足者需要春捂。
從現代疾病角度,以下羣體也需要春捂:
1、患有白細胞減少症、貧血、甲狀腺機能減退等重要元素不足或功能減退性疾病的患者;
2、患有易受寒邪刺激而發病的,如:偏頭痛、面肌痙攣等神經系統疾病,鼻炎、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心絞痛、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慢性腎臟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徵等消化系統疾病,痛經、盆腔炎等婦科疾病,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等骨關節疾病,等等,此類患者更應該做好春捂保暖,以免病情加重,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捂哪些部位?
頭:頭是諸陽之會,頭部受風着涼,容易引發感冒、頭痛、牙痛,也可能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體質虛弱者還易發麪癱。
鼻:鼻為肺之竅,又是呼吸換氣的出入口。鼻部受寒容易誘發鼻炎、感冒,甚至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耳: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雙耳常裸露在外,感受寒冷,會引發頭痛,進而感冒。
頸:頸部受涼後會引起局部血管收縮,可誘發眩暈、大腦供血不足等不適。
背:背部有多條陽經循行,頸背受涼受寒則筋脈拘緊、陽氣受損或痹阻不通,可能導致頸椎病、肩周炎等關節疾病的發作。
腰:腰為腎之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腎陽的功能就會受到抑制。中老年人突遇冷風后極易刺激神經,引起腰部疼痛,甚至舊病復發。
膝:膝部是下肢的樞紐,肌膚單薄,受寒則氣血流通不暢,誘發膝關節疼痛等。
足: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裏,因此足是陰陽交會的地方,加之遠離心臟,血液供應慢而少,長時間下垂,若其受涼可以引起感冒或使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痛經、腰腿痛等舊病復發。
春捂的注意事項
晝夜温差大於8℃時應該捂着。
“春捂”並不排除根據氣温變化適當增減衣物。春季3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一個高發季節,除了因為氣温變化大,還與衣着調適不當有很大關係。如果春末仍捂得很多,這樣的“春捂”就過分了,不冷不熱不出汗才剛好。
轉換環境時注意温差變化,如下車、出門、半夜起牀如廁等時刻,應穿戴齊整,避免受寒。
着裝避免露臍、露踝,年輕人不要愛俏不穿棉。
泡腳後需將腳擦乾;如果有出汗,需要及時更換貼身衣物,並且避免汗出當風。
日平均氣温達到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方可逐漸減少衣物,注意“上薄下厚”的原則,先減上衣,再減下裝。
春捂配合按摩的穴位有:百會、大椎、命門、腎俞、關元、神闕、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湧泉等,用手指指腹輕輕揉穴位,直至發熱,每次5-1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