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有人説,寶寶的出生帶來的不光是全家人的快樂,同時也為今後的矛盾埋下了隱患。遠了不説,光是老一輩人和年輕家長在養娃觀念上的對撞,就會讓婆婆和兒媳之間心生不滿。
而這種養娃觀念上的碰撞,説到底就是傳統育兒和科學育兒之間的爭論。在這之中爭議的話題有很多,而把尿恰恰是其中爭議值最高的內容。
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説,大部分的兒科醫生都不建議為孩子進行把尿,認為傳統的把尿會傷害孩子的脊柱和髖關節的發育。可近幾年,一種“新型把尿”正在悄悄蔓延,大有死灰復燃的趨勢。
“新型把尿”正在悄悄蔓延,寶媽還振振有詞:我家娃一年能省不少錢
同事琳琳在今年年初生下了可愛的寶寶,可還沒等琳琳從升級為媽媽的快樂中緩過來,花銷增加帶來的壓力就緊隨而來。
奶粉、紙尿褲、寶寶的日用品,別看每一項單獨看起來沒多少錢,可一旦加起來就完全壓得琳琳全家都喘不上氣。琳琳考慮到“開源節流”,想着自己既然不能做到開源,那就需要在節流上下功夫。
一次琳琳無意中在家長羣中發現了一種“新型把尿”的方法,就是控制寶寶的排尿時間。這麼做不光能培養寶寶的排尿能力,還能“擺脱”紙尿褲,減少養娃過程中的一大筆支出。
看着羣裏寶媽們分享的成功經歷,琳琳的心裏癢癢的,就想着在自家寶寶的身上試一試。説幹就幹,琳琳為寶寶專門制定了一套“排尿時間表”,等到了排尿時間,不管寶寶有沒有尿意,琳琳一定會準時準點地為寶寶把尿。
剛開始的時候琳琳確實發現有效果,寶寶很少出現尿濕褲子的情況。自以為找到育兒竅門的琳琳逢人就誇自家寶寶懂事省錢。
可慢慢地琳琳發現了“新問題”:習慣了把尿的寶寶,如果不在媽媽的懷裏,寧可被憋到小臉通紅地大哭,也不會主動撒尿。發展到後來寶寶甚至出現了肛門紅腫的情況。
琳琳這才慌了神,將寶寶送到了醫院。兒科醫生在檢查後指出,正是因為琳琳的把尿行為,導致寶寶的自主排便能力出現了問題。如果繼續下去,甚至有發展為痔瘡的危險。
兒科醫生:別讓“新型把尿”毀掉孩子的未來,三種危害父母不能不知
事實上,兒科醫生和各類兒科機構已經呼籲了很多年,不建議父母在孩子如廁訓練的過程中,選擇把尿這種方法進行過度。這種方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其中包含的四種危害,父母必須做到心裏有數。
1)影響自主排便意識的形成
大多數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孩子排便系統的形成,只是為了排泄。
這樣的簡單認識當然是不正確的。對於寶寶來説,排便系統的形成不光只是為了排泄,而是需要寶寶的身體控制、察覺便意和尿意等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説,這些能力的養成起碼要等到寶寶到1歲半的時候。
父母過早地為寶寶把尿把屎,無異於拔苗助長,讓寶寶直接跨過排便能力形成的幾個關鍵環節,直接到達最後一步——排便。寶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鍛鍊,自主排便的意識和能力自然也就無法形成。
2)影響寶寶的肛腸健康
當寶媽選擇把尿的形式來幫助寶寶排尿時,如果寶寶尿意不足或者尿量不夠,很有可能會出現長時間把尿的行為,這就會導致寶寶出現肛門處充血紅腫的情況。由於寶寶的肌膚嬌嫩,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寶寶的肛腸健康,甚至會出現痔瘡等情況。
3)影響脊柱和髖關節的發育
對於年齡較小的寶寶來説,寶寶的骨骼較為柔軟,在父母長時間的把屎把尿下,很容易出現脊柱的扭傷和髖關節的錯位,對寶寶今後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
做好真正的排尿訓練,要比什麼“新型把尿”更有意義
一般來説,寶寶在1歲半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自主排便的基本能力了。這時的寶寶就會通過感受尿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這時候寶媽就要將寶寶的排尿訓練提上日程了。
想對寶寶進行排尿訓練,不妨先為寶寶選擇一個可愛的尿盆,鼓勵寶寶在尿盆中排尿。與此同時,父母可以對寶寶進行一些引導或者榜樣示範,讓寶寶逐漸適應在小馬桶或者尿盆中排尿,鍛鍊寶寶的自主排尿能力。
當寶寶逐漸適應在小馬桶或者尿盆中排尿時,他們的排便能力也會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相比之下,如果寶媽選擇了把尿,作為孩子排尿訓練的方式,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