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裏有這樣一段話:“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繫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裏,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歲的手指。 ”
透過文字,似乎看見一位年輕的母親,正滿含深情地注視年僅5歲的兒子,他用自己的小手正在把花束上的絲帶繫好。時光好像停止了運轉,畫面定格在一個認真做事的小男孩身上。
這份靜謐、甜美,在淡水街午後的陽光裏,顯得和諧而美好,那是一個幼小生命在成長過程中,綻放出的絢麗色彩。
都説,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他們自孩子呱呱墜地,便像對待寶貝似的,日夜守護在孩子身邊,給他們最貼心、最温暖、最細心的關愛。
在望兒成龍、盼女成鳳的時代,大多數父母自孩子出生後,便開始對他們的人生進行規劃。還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夢想,也一股腦兒地強加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被父母控制的童年就像被束縛住翅膀的雄鷹,再也不能振翅高飛了。讓他們的童年變得枯燥乏味,毫無樂趣可言。
甚至,父母想插手孩子的一切生活,從吃喝拉撒睡,到玩什麼玩具、看什麼動畫片、聽什麼兒歌,甚至報什麼興趣班、上什麼培訓課,家長事無鉅細,一一替孩子做決定。
事實上,中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表現出的更是一種不平等。父母以愛的名義,掌控孩子的一切。很多時候,家長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判斷去決定孩子的未來。而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他們是否喜歡、是否願意,都不在家長的考慮之列。
讓家長做出如此決定的,就是攀比之心在作祟。當父母看見身邊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優秀時,他們無法再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更無法接受自己孩子不如別人的事實。
於是,父母帶着深深的自責和不安,一心想着要把孩子也培養成“最優秀”的人,讓他把身邊的人遠遠地拋在身後。
家長也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讓小小年紀的孩子也揹負起沉重的負擔,讓他們的心靈也備受摧殘。
於是,父母帶着孩子從一個興趣班到另一個興趣班,一天轉戰幾個地方。孩子也從開始時的興致勃勃到後來的厭倦,最後只有疲於應對了。
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的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這種錯位的親子關係,不僅讓父母身心疲憊,孩子也是苦不堪言。
白巖松説:現在中國人好像總是不快樂,學生抱怨作業多,白領抱怨工作累,婦女抱怨家務忙,官員抱怨應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幾乎所有的人都覺活得累、活得不開心,孩子自然也不開心了。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太渴望成功,太看重鮮花與掌聲。
也許人們忘了,做一個知足有趣的父母,讓孩子在陽光下,像鳥兒一樣健康、快樂地飛翔,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
因為孩子健康成長,不僅僅是指“成績單”,也不是“排名”,而是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和潤物細無聲的滋養。
世界沒有“完美的家長”,自然也無法培養出“完美的孩子。”一切順其自然,讓孩子健康成長,才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愛。
然而現實中,那些因焦慮而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家長,他們把孩子當成試驗品,不斷地嘗試各種形式的教育加持:只因為,怕孩子學晚了來不及;怕別人跑得太快,自己孩子趕不上;怕現在起點低了,就永遠是低起點……
於是,家長為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特長班。經常是,週末比上學還累:早上六點就叫醒孩子,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讓孩子在車上補覺。當睡眼朦朧的孩子走進上課點,父母則在車裏等待。
第一個課目結束,趕緊趕往下一個點,開始下一個學習……
什麼時候才能停下來,和孩子一起過個開心的週末:陽光下孩子像小鹿一樣快活地奔跑跳躍,觀魚遊淺底、賞百花盛開,捉蝴蝶、捕蜻蜓,盡享大自然的美妙……
然而,不能讓孩子輸給身邊人的想法,像魔鬼吞噬着父母的心,讓他們無法享受與孩子一起遊戲的快樂、無法滿足孩子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祈求目光、也無法讓孩子在週末好好睡個懶覺、更無法讓孩子隨心所欲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羔小羊説:“不在乎別人跑得多快,跑的那條路。只珍視孩子獨特的個性,享受和孩子一起的成長,引導孩子在屬於他的跑道上,用心跑出風采。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最完美的未來。”
一個7歲的小女孩,她是那麼優秀,足以讓父母為她驕傲。從游泳訓練、鋼琴課到繪畫班,他們日復一日地練習、再練習,小女孩累得筋疲力盡。
每當小女孩想要放棄的時候,母親總是鼓勵她:寶貝再堅持一下,我們離成功已經不遠了。
然而,讓母親想不到的是:小女孩在一次鋼琴大賽前突然行為失控,她抓住汽車門把手不放,失聲痛哭,説什麼也不願走進比賽大廳。
事實上,任何形式的比賽,對孩子幼小心靈來説,都會造成傷害。第一名對父母很重要,可對於小女孩來説卻過於沉重。
小女孩的崩潰,讓父母很震驚:一直給他們帶來榮譽的女兒,內心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呀。
那一刻,父母后悔了,他們寧願看見一個沒有什麼特長、資質平平,而內心健康活潑的女兒,也不願看見女兒崩潰痛苦的樣子。父親把女兒擁入懷裏:“以後我們什麼比賽都不參加了。”
其實,父母能為孩子、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後一小步,讓孩子們學會自己做選擇。而不是把父母的觀念強加給孩子,把他們的童變成一場“噩夢”。
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父母與孩子最好的關係,就是家長在一旁,靜靜地守護着,讓孩子自由自在、健康快樂地成長。
龍應台説:“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段話,龍應台很好地詮釋了教育的理念和目的。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作為父母,應該首先弄明白這個問題。才不至於成天糾結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排名。
人們常説,不要等到下雨的時候,才想起忘記帶了雨傘;更不要等到釀成惡果後,才知道後悔。
要知道,世界上原本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性格也因人而異、各具特色,家長切不可用“好孩子”的標籤,去套每一個孩子。
有人説:假如生命賜給你的是一顆檸檬,請不要抱怨,下工夫把它榨成一杯檸檬汁。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不好的事物都一無是處,當你用另一種眼神看世界時,一切都會變得美妙起來。
卡森麥卡也説:“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了傷害的兒童的心靈會萎縮成這樣一輩子都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佈滿深溝。”
事實上,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父母是園丁,孩子是幼苗。父母的責任就是給幼苗提供足夠多的陽光和養分,讓她們在泥土肥沃的花園裏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感受父母潤物細無聲的呵護,直到有一天成長為一個可以與同伴並肩而行的獨立個體。
現實中,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一個個興趣班、不是停不下來的“你追我趕”、不是學區房。而是父母的陪伴,是父母眼裏滿滿的關愛和温暖,這些才是孩子心靈最好的“養料”,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能量”。
那麼,就努力做一個知足有趣的父母,讓孩子在陽光下,像鳥兒一樣健康、快樂地飛翔。事實上,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沒有什麼比擁有一個知足快樂、自由純真的靈魂更重要。因為健康快樂的靈魂來自一個充滿温暖、快樂的家,來自一個可以自由呼吸、快樂成長的環境,更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和潤物細無聲的滋養。
結語:
早在《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存在於家庭中父母的焦慮問題不可忽視。其中有87%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20%有中度焦慮,7%有嚴重焦慮。
這種焦慮情緒,讓家長失去耐心、也失去理智。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向孩子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讓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變得劍拔弩張、水火不容。
龍應台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請好好珍惜這段寶貴的日子。從孩子3歲獨立走進幼兒園開始,就意味着孩子正掙扎着要離開你的懷抱了;
孩子6歲上小學,他們的人生又更進了一步:開始有了自己的同學、好朋友,他們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世界不再僅僅是父母;
中學、高中、大學,孩子就這樣一步步走過來,人大心也大了,家已經不能再滿足他們日漸豐滿的羽翼,他們嚮往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能守在孩子身邊的時間真的是有限的,最多也就十年幾年,請好好珍惜,努力把握這段難得的時光。
等孩子上了大學,工作了就徹底離開父母了。那時候,你想要孩子停下腳步,再回到那段朝夕相伴的日子已經不可能了。
所以, 做一個好父母、合格的家長,就必須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讓孩子在需要你的時候,能給予及時的温暖與關懷,讓他們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在孩子還想對你哭訴的時候,就請放下身段,靜下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孩子遇到困難想要讓你幫他出主意、提建議的時候,就請站在孩子的角度,用過來人的眼光,幫他分析,並給予合理的指導和建議。
對此,你覺得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能分享給父母的忠告有哪些?
心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