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強迫孩子做這些事。你認為這是為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在殺他
別逼孩子做這些事,你覺得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害了他
孩子小的時候,行為習慣還沒有形成,我們父母的一舉一動和行為習慣成為孩子的模板。你發現有時候孩子的行為和他們自己的相似嗎?這裏有一個非常簡單而發自內心的例子:一個家庭有三個人,也是三代人。一天,父親對兒子説:“你爺爺又老又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毫無用處。最好把他扔到山上。”
半夜,父子倆用一籮筐抬着老人到了溪邊,正準備往下拋時,兒子説:“爸爸,我們只要把人擲掉就可以了,何必把這籮筐也丟了呢?”父親生氣地説:“你這小子懂什麼?連人都不要了,還要這破籮筐幹什麼?”兒子説:“若把這籮筐也擲了,將來我和我的兒子用什麼把你抬到這裏來呢?”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父母的行為影響着孩子、塑造着孩子。所以説我們家長應該在孩子面前謹慎自己的言行,防止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
週末陪女兒練琴,聽説了這樣一件事:
和女兒一起練琴的小男孩君君,因不滿被媽媽逼着練琴,就把門關上反鎖了。打不開門的媽媽竟然用斧頭把門給劈!開!了!最後,君君當然是被一頓批評教育,帶着眼淚乖乖的去練琴了。
聽完了這個故事,覺得這個小孩真是太讓人心疼了。家長用斧頭狠狠劈門的那個場景,怕是會永遠烙印在孩子的心中吧。
每一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因為愛,就會對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在每方面都能夠強於其他孩子。但是,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有些事不能操之過急,逼迫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家長應該清晰的認識到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有一個朋友,她對自己的孩子要求特別的嚴格。她經常對孩子説的話就是:做不到,就別叫我媽媽!
孩子一歲半的時候,走不動要抱抱,她説什麼也不抱,必須讓孩子走到路盡頭。
孩子學舞蹈,跳不好下課就要一直跳,直到動作達到標準為止。
女兒怕黑,那乾脆就讓她哭到習慣為止。
她説;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勇敢。
孩子上學時,一次在體育課暈倒了。原來是因為媽媽週末逼着孩子爬最高的素質拓展道,孩子一腳踩空,摔傷了胳膊。但因為怕媽媽責怪她不勇敢,所以不敢告訴媽媽。
朋友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勇敢,卻忘了媽媽的關愛、理解和保護才是孩子勇敢的由來。
勇敢從來都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孩子從內心自然生長出來的。
只有內心有充足的愛和能量的孩子,才敢去大膽的嘗試,才能擁有真正的勇敢。
否則,地逼迫,只會讓孩子更加的脆弱。
教育學家説: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才是教育規律。
把孩子比喻成一棵,那麼家長就應該細心呵護照顧它,讓他自然生長,在必要時給予幫助和耐心的輔助。而不是非要讓它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處處干涉、緊逼,只會適得其反。
而有耐心和會教育孩子的家長,才能收穫一個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