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都曾指出,孩子的性格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而改變的。
也有人説性格是天生的,但是不可否認,世界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片一樣得雪花,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風格,性格,思維和氣質。
有的孩子性格開朗熱情,喜歡冒險,刺激,探索未知事物;有的寶貝安靜沉着,喜歡在自己的小世界暢遊,一樣不亦樂乎,那麼這兩種孩子長大有什麼區別呢?
姐姐工作忙,我是自己開店的,所以假期經常幫助姐姐帶孩子,基本放假孩子就送來跟我在一起玩了,這個孩子特別活潑好動,每天都要出門口去玩,因為經常來,所以跟鄰居家的小朋友都成為很好的玩伴,而且幾天要是不來還會想的不行,鄰居家孩子還會來問我,外甥哪天來呀?姐姐説:“這孩子在家一會兒都待不住,怕心玩野了,耽誤學習。”
我哥家孩子就截然不同,可以説是完全相反兩個極端,我大侄子完全不想出去玩,特別的安靜,自己在家也忙得不亦樂乎,畫一會兒畫,看一會兒童書,或是玩會兒手機,對於外面的世界完全沒有興趣,哥哥嫂子也很發愁,想讓他下樓都需要勸,而且就算是出去玩了,也沒多一會兒就回來了。學習確實不用操心,可是性格孤僻,體能一般,以後工作了怎麼辦呢?
1.身體素質差異
專家建議:兒童每天都要運動2-3次,每次不少於10-15分鐘,以中等強度為主。
一個在家待着不動,一個出去又跑又跳,最直觀的差異就是倆孩子的體能不一樣。經常出去玩的孩子是變相的加大了運動量,肺活量要優於不動的孩子,並且呼吸新鮮空氣,大腦供氧很足。
經常出去浪的孩子曬太陽的時間充足,可以輔助促進身體中維生素D合成,骨骼發育完善,免疫力相對更強些。相反,經常宅在家的孩子因為長時間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大腦供氧不足,神經系統的運作和大腦發育都會受到影響。而且長期在家缺乏運動容易引發兒童肥胖。
2.性格差異
孩子天生是好動的,他們神經活動過程的“興奮強於抑制”,就是説大腦發育迅速,精力需要釋放。如果長時間的能量無處發泄,那就會以其他形式釋放,或者乾脆壓抑下去不釋放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安安靜靜的在家,能學習,能看書,在家安全不操心,也挺好的,但是卻忽略了孩子人格,性格的發育。長期這樣壓抑的小朋友一般是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沉默寡言,孤僻膽小,另一種是:暴躁偏激,叛逆嚴重。
經常出去的孩子,精力釋放充分,並且有小朋友一起承擔各種喜怒哀樂,性格通常是開朗,熱情,活潑,樂觀的。
3.眼界格局,社交能力差異
研究發現:85%的孩子,在12歲前就已經性格定型,也就是小學畢業前是父母改變孩子性格的最後期限。
所以有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生,”的説法。
經常出去“浪”的小朋友,因為經常有新的小夥伴加入,在玩耍遊戲的過程中就鍛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所以融入新的集體更容易,交到新朋友的能力更強。
相反,很多宅家不出門的小朋友,遇見同齡人,不知道該如何説話,如何表達想一起玩的訴求,很難融入新的集體,這樣對於以後社會化的訓練發展非常不利。
大腦發育主要是受到來自於外界的信息刺激,對孩子來説,接觸的外界刺激越多,接收到大信息就越多,大腦發育越快越完善更加全面。孩子出去浪時,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會不斷地給孩子帶來新鮮刺激,這是長時間處於一種環境中無法比擬的。
4.學習成績差異
喜歡“宅”家的孩子,安靜的偏多,喜歡主動的看書,關注自己的成績,可以專注認真的學習,所以成績會高一些,但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遜色於經常在外面探索世界的孩子。
經常出去玩的孩子,對大自然的感知更豐富,思維更加活躍,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加豐富有趣。
心理遺傳學家認為,性格有一半是來自於遺傳,而另一半則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環境、習慣等進行改變,這也是我們説的社會性人格。
1.讓活潑好動的寶寶學會安靜
通常太過貪玩的寶寶,專注力差一些,因為關注的事情多,所以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分心,並且熱情勁也是三分鐘熱度,容易遇見困難就放棄了。所以,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培養專注力和耐力是重點。
可以去報孩子喜歡的,相對安靜的興趣班,比如:“圍棋,國際象棋……可以快速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各種樂器,書法,畫畫都可以磨鍊孩子的韌性與耐力。
2.讓太過老實安靜的孩子動一動
喜歡“宅”在家的孩子要多出去户外活動,尤其是科技和運動類的活動項目,比如去科技館,海洋館,做各種運動,爬山,去遊樂場,打籃球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運動鍛鍊必不可少。
還有一半安靜的孩子不愛説話,見到生人尤其不愛説話,所以一定要多帶孩子聽一些講座,參加一些親戚朋友的聚會,把孩子帶出去多見人。這樣可以讓孩子鍛鍊語言表達能力,並且增強社交能力,讓眼界更開闊,可以交更多的好朋友。
所以,不管您的寶寶是開朗好動的,還是安靜內斂的都是各有利弊,家長一定要掌握好這個平衡,才能正確引導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