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
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
很多老人熬不過冬天,熬不過夜晚,因為這些時辰人體的陽氣最弱。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
《黃帝內經·素問》裏説:陽者衞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
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
《黃帝內經》説: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陽氣來源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
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
它具有温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
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
《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現代人由於工作及生活的嚴重壓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會出現渾身無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氣暴躁等亞健康症狀,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進入更年期,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陽氣消耗過度所致。
那麼怎麼樣能快速提升人體的陽氣呢,下面介紹幾個穴位,常常點按有奇效!
百會生“頭陽”
人的頭陽虧虛時,表現有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症狀。按揉百會能產生陽氣、醒頭目。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為督脈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陽經,充盈腦中陽氣。
中府穴生“肺陽”
肺陽不足常表現為呼吸不暢,胸悶氣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狀。治療應振奮肺中陽氣,可點按中府穴。
中府穴(兩手叉腰,找到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然後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為肺經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補充肺中陽氣。
神門穴生“心陽”
心陽不足常表現為心悸怔仲,咳喘心悶,形寒肢冷,失眠多夢,伴有納呆少食,中下肢水腫等症狀。治療應振奮心陽,可刺激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刺激此穴能交會心肌氣血,振奮心臟的陽氣。
中脘穴生“胃陽”
胃陽不足表現為胃脘冷痛,時發時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狀。治療應温胃補陽,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肚臍與胸骨連線下端的中點,刺激此穴能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
足三里穴生“脾陽”
脾陽不足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唇淡、食少、不消化、腹瀉、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狀。治療應温補脾陽,可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補脾陽,增強體力,延年益壽。
湧泉穴生“腎陽”
腎陽虧虛表現為腰膝痠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伴有五更瀉、浮腫、尿急、夜尿頻多等症狀。治療應補腎温陽,可點按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底心,第二、三腳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腳底連線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刺激此穴,能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
至陽穴生“背陽”
人的背部陽氣不足時,常有背部涼風感,肌肉僵硬等症狀。刺激至陽穴可增強背部陽氣。
至陽穴位於背部中央,肩胛骨連線的中點,刺激至陽穴有振奮陽氣,疏通經絡的功效。
疏通穴位最好的方式,一個是艾灸(地火),一個是光療(天火)。
通過科技技術把高密度陽光的能量集中在一個部位,滲透入穴位周圍的皮膚,激活穴位,可以達到生髮全身陽氣,調理陽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亞健康狀態,有明顯的扶陽、固本的效果。
扶陽的扶字,清·阮元解釋為:《助也》、護也、治也,意指扶有幫助、保護、調節治理之義。而扶陽一詞本身就具有宣通、保護、温助、調理陽氣,從而使人體陽氣宣通、強盛之含義。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補足陽氣,生命之火就會持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