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有個上五年級的女孩叫云云,一天,她跟媽媽一起去麪館吃麪。當服務員端上2碗麪以後,她還是不吃,媽媽就問她為什麼不吃。她滿臉不悦的説:“媽媽,你碗裏的肉還沒給我呢?”這時候服務員聽到了,就笑了一下。這位媽媽解釋説:“我平時不愛吃肉,都夾給她吃。”於是,媽媽把自己碗裏的肉全都夾給孩子碗裏。
哪知道云云還是不吃,對媽媽説:“媽媽,雞蛋還沒給我呢。”媽媽這時候不自在了,對云云説:“雞蛋我也要吃啊!”云云一聽便生氣地跑出了麪館,媽媽着急了,趕緊追了出去……
為什麼會這樣?
一個五年級的大孩子了,一點都不知道分享和感恩。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孩子一生下來就自私自利的。問題雖在孩子身上顯現,原因卻不是她自己,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孩子這樣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云云媽媽平時對云云過於溺愛,沒有對她進行感恩教育,這不是真的愛,因為溺愛對孩子是一種甜蜜的摧殘。
云云其實只是個代表,現實中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感覺這有什麼危害,等孩子大了,還是習慣於索取,而不知感恩,便會出現很多嚴重問題。比如覺得別人對他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一旦目的達不到就尋死覓活走極端;因為自私自利被同學、同事孤立等。
如何培養知恩圖報、懂得分享的孩子呢?
記得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在她的演講中這樣説: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馬雲曾在《開學第一課》中這樣跟家長説過:
“幼兒園的重點是育兒,小學是培養習慣、價值觀和做人的道理,初中則是記憶力和紀律性,高中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未來的興趣,大學開始追求人生的道理。”可見,教育孩子要抓住關鍵期,有目標有重點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而3~12歲,不言而喻就是這個關鍵期,父母抓好了,孩子未來一片光明。
分享幾點建議,供父母參考:
1、讓孩子習慣分享
我不知道大家平時吃東西是怎麼分的,我從孩子3歲左右,就故意這樣做:吃東西都會分三份,然後提醒大家一起吃。比如説,今天我們要吃一個火龍果,我會把它分為三份,給寶寶一份,給寶爸一份,然後還有一份我自己吃。如果寶爸不在家,我跟寶寶會把他那份留着,等他回家再吃。
有時候,寶爸不想吃、不捨得吃或者不喜歡吃就會説:“我不吃,給寶寶吃吧!”我私下裏就會跟寶爸説,讓他盡力高興地吃,讓孩子學會分享。後來,每次寶寶給寶爸送東西的時候,他都很高興,寶寶看爸爸高興,自己也很高興。
都説言傳不如身教,我這樣做,孩子不知不覺中就養成愛分享的好習慣了。
他現在吃東西都會想到先分一分,然後再吃其中一部分;出門玩耍,都會讓我多帶幾個玩具,説要跟小朋友分享。別人都説我家孩子,性格好,小朋友也喜歡跟他玩。其實,我只是抓住了關鍵期,對孩子進行了正確的引導而已。
2、教孩子習慣説謝謝
“謝謝”是表達感恩的最簡單的方式,父母一定要從小教孩子説。關於這一點,我當時是這樣教我家孩子的。
首先,做好表率。比如有時候我讓他幫忙拿東西或者乾點活,我都會很客氣地跟他説謝謝!
其次,多提醒。比如別人或者我自己給他玩具或者幫他忙的時候,就會提醒他説“謝謝”!當別人對他説“謝謝”的時候,我就教他回答説“不用謝”!就這樣,慢慢地,孩子就記住了。
最後,多表揚。實踐證明,表揚和鼓勵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讓人心情變好,從而更加樂意做某事。所以,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做得好、有進步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表揚他。
3、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這方面的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明白道理。也可以找這方面的書籍繪本給孩子看或者陪他看。
像這套《成長的秘密》共8本,裏面就有一本是專門講這個的,書的名字叫《爸媽不是我的傭人》,感興趣的家長可以買給孩子看看,另外,7冊分別是《學習原來很快樂》、《辦法總比困難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可以做的更好》、《絕不要輕言放棄》、《認真做好每件事》、《我會越來越勇敢》聽名字,大家都知道里面重點講什麼的。
這套書在校園裏很火,有些老師都推薦家長買給孩子看,書是彩繪的,大豆環保油墨印刷,給孩子看放心。書中精選了上百個古今中外勵志故事,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孩子看。
4、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有些孩子在學校老師教他們在家裏要做家務,要體諒父母不易,要知道感恩。於是孩子聽進去,可是回到家,孩子想做力所能及的活的時候,父母家人卻出來阻止,跟他説:“你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這些小事不要你做!”這就是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的表現,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忘記感恩。
從小學會感恩和分享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教導他們學會這些。
文:依科育兒,想了解更多科學、有趣、有料、有愛的育兒分享,歡迎關注!
圖: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