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中國人的一日三餐基本都離不了它。然而,許多人卻不知,就是我們天天使用的筷子,也可能成為疾病傳染的源頭之一,如果用不對,會帶來不少健康隱患!
很多人都覺得,家裏的筷子天天洗,能髒到哪兒去啊?但事實卻可能“狠狠打臉”。
根據遼寧省人民醫院微生物室的一項調查:家庭使用2年的木質筷子含菌落數為每平方釐米16.3個,超過了臨牀規定的用品表面細菌羣落數合格值。
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桿菌、沙門氏菌等,都可藉由筷子進行傳播,人體攝入這些致病菌後,容易引發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腸胃反應。
以幽門螺桿菌為例,目前已確定與它相關的疾病就包括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粘膜肥大症、胃癌等。
那要如何防止病從“筷”入,阻斷致病菌通過筷子進入體內呢?
筷子的清洗、消毒方法會直接影響它的衞生狀況。如果方法不正確,即便是一天洗了好幾次,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洗筷子,別犯這三個錯
1
別在水裏泡太久
不少人習慣吃完飯後先把碗筷放水池子裏泡一會兒,等等再洗。但實際上,這個做法並不會讓碗筷洗得更乾淨,其中殘留的豐富油脂反而給病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營養,加速它們的生長。
另外,竹木材質的筷子長期浸泡在水中,更容易發黴。
2
別一大把一起搓
把筷子攢成一把一起搓洗,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
首先,一把把地搓洗筷子,很可能造成筷子表面磨損,食物殘渣也就更容易殘留在筷子的劃痕、縫隙中,方便致病菌滋生;其次,整把筷子一起搓,清潔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3
別濕噠噠地堆一起
在潮濕、未乾透的情況下,細菌、黴菌等更易繁殖,所以洗完若是把濕的筷子直接堆放在一起,很可能“功虧一簣”,白費了洗筷子時的努力。
筷子的正確清洗方式
①先用流水將筷子沖洗一遍;
②洗潔精倒入水中化開,用柔軟乾淨、不褪色的洗碗布蘸取適量,一根根地搓洗筷子;
③用流水將筷子沖洗乾淨,然後取另一塊乾燥、清潔的洗碗布,擦乾筷子表面的水,把筷尖朝上、豎立放入鏤空、乾燥的筷籠中,置於通風環境保存。(拿取時最好不要碰觸到筷尖)
消毒筷子,這樣做才有效
有不少人覺得,吃飯前用開水燙一下餐具就可以清潔消毒。但事實上,高温消毒要想真正達到效果,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温度和時間。
一般來説,100℃沸水,持續5分鐘以上,才可以殺死或滅活一部分細菌和微生物類。
所以,正確的消毒方法應該是“煮”:將筷子放入100℃的沸水中,煮5分鐘以上,最好每週做一次。有條件的朋友,也可以利用洗碗機、消毒櫃等機器幫助消毒。
使用期限過長也是導致筷子上菌落數超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説,筷子使用時間越長,上面就越容易出現劃痕、凹槽等破損,藏匿的細菌數也就越多。
因此,筷子必須定期更換,通常每3~6個月就建議換一次。有的即使沒到時間,但出現了下列情況,也需要及時換掉。
1
變色、長斑
筷子掉漆、掉色就要及時更換,以免一些有害物質誤入體內。
若筷子顏色與購買時相比發生了改變,仔細刷洗後依舊如此,那也要儘快換掉,因為這通常是細菌長期堆積所致。特別是當筷子表面出現斑點時更要小心,很可能滋生了黴菌,甚至可能有黃麴黴毒素,若繼續使用會加大肝癌等的患病風險。
2
磨損、變形
前面也説過,筷子表面有明顯磨損、劃痕時,更方便病菌藏匿、滋生,健康隱患大。
而筷子在非外力作用下出現變形、彎曲等情況,則説明其很可能因為受潮或其他因素影響,內部已經發生了變質,也需要及時更換。
3
出現異味
筷子聞上去有一股潮味或者酸味,也是它受污染、變質的信號,不宜再繼續使用。
(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