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出伏,正式告別“三伏天”,今天許多人感到天氣涼爽舒適。
然而,接下來的33天,做好健康很關鍵!
為什麼留心33天?
因自八月二十日起至九月二十日(秋分),在此期間的33天是一年中一年中氣温劇烈波動、頻繁變化的時期。就是民間所説的“秋虎”傷人!
一天中的氣温跨度最大可能達到10℃,也正是這種氣候條件,對人體血壓、情緒、內分泌等都有影響,再加上古人總結的一句話叫“一夏無病三分虛”,造就了這“兇險”的33天。
1.人體消耗量在夏天需要調整
江蘇淮安市金湖縣中醫院院長潘風琴在今年接受江蘇新聞採訪時談到,由夏入秋,人們經常感到疲倦乏力。因為夏天過了炎熱的夏天,人們消耗了大量的體力,而且很少有足夠的睡眠,過度消耗的能量無法得到補償。至涼秋,人體各系統發生變化,進入生理休整期。
假如此時不注意養生,很容易出現問題。
2.晝夜温差增加,血管受到挑戰
三伏天一過,大家不可掉以輕心,當前氣候變化,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不可忽視。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許之民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提醒,由於晝夜温差大,温度忽冷忽熱的刺激,血管阻力增大,導致心血管負擔加重,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與此同時,血管收縮緊張、血壓波動較大,無論是心梗、腦梗死都是發作的危險期。
3.腹瀉,脾胃不調的問題;
2014年,復旦大學兒科醫院中醫科主任時毓民在《健康時報》上寫道,初秋熱未退,濕氣當令,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期,就容易出現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嚴重的還會引起腸道傳染病,如秋季腹瀉。
4.出伏後秋燥重,燥氣傷肺
重慶榮昌縣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陳睿嬌在接受榮昌新聞採訪時談到,“出伏”時節,肺與胃、腎密切相關,容易出現口鼻、便秘等症狀。
5.古往今來悲哀無聲,影響人的情感。
進入夏季,陽光的照射逐漸減弱。北京中醫醫院精神衞生科醫生薑默琳於2017年在健康時報發表文章稱,秋季抑鬱症的發生與秋天光照不足有關係。人體內神經遞質分泌、生理節律都會受到影響,導致情緒狀態紊亂。
6.熱邪引起津液流失,易感冒
秋後,外感人羣開始增多,多半嗓子幹,咽喉腫痛,高燒,伴有各種感冒症狀。中醫界知名學者羅大倫2017年在《健康時報》上説,秋高氣爽後,空氣的透明度有所提高,陽光直射的陽光也會更熱。這類熱邪,會引起人體津液的流失,使經絡流通的載體不足。另外,熱邪引起津液流失,會加重乾燥的狀況,口鼻部位粘膜乾燥,使外邪容易進入。
伏案後一定要記住“五不”!
1.不要過早去早操
初秋時節,出伏後温差逐漸增大。夏天,一些人習慣於四五點鐘出門鍛鍊,此時人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使早起本來就較高的血壓升高得更快,從而增加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2.不穿短褲背心
白天和晚上都會比較涼爽。不能穿過於清涼的衣服,如短褲背心,最好帶上薄外套或披肩,以防被風吹。頸部、背部、腳部一定要護好,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部位,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3.不要整夜開空調
出伏後要非常注意空調的使用,儘量不要在晚上睡覺時開空調,即使要開空調的最佳時間,以免午夜空調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侵入人體內臟、經絡和骨關節,會導致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4.不熬夜睡得晚
出伏後易“秋乏”。要想緩解秋乏,就必須早睡早起,比夏天多睡1小時左右,或者以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時間。一般來説,晚上10點半應該上牀睡覺。
5.不渴不喝水
出伏期後,高温天氣出現次數依然不少,身體水分大量蒸發,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度升高。一天一次的飲用水量為1200毫升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在晚上睡前和早上起牀後應該喝一杯水,午夜醒來也可以適當補充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出伏後,養生最關鍵的“八關”!
1.喝一杯秋酒
2014年,火箭軍總醫院中醫康復醫學部石鵬展在《健康時報》上發表文章稱,初秋單純多喝水往往很難解決人體對水分的需求,可加點秋季特色飲品泡水代茶飲,比較適合泡水的有麥冬、枸杞子等。
如果是這樣三味藥打底,喉嚨不舒服的人可以加木蝴蝶、胖大海利咽解毒;如果是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加陳皮、太子參健脾化濕;還有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的人,可以加加紅花、川芎。
2.泡一泡腳
中醫學養生瑜珈師2011年在《健康時報》上刊登文章説,初秋還是悶熱,但是晚上已經有些涼意,伏夏的暑氣即將退去,但很多人的內熱卻遲遲不能下去,教你一個方法:一把艾草艾草,兩個小勺鹽,一夜之間已有一些涼意,伏夏的暑氣將會退,但許多人的內熱卻遲遲不能下去。
做法:先用沸水泡艾葉,等顏色深、藥味重時,加入涼水調温,放入鹽,水温比體温稍高就好,不要超過四十度,泡上二十分鐘左右,等額頭出汗即可。
3.吃一根蘿蔔
在秋冬季,蘿蔔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餚,有人稱蘿蔔為“小人蔘”。在中醫看來,蘿蔔性平微寒,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順氣利便、生津止渴、補中安髒等功效。
4.吃一顆柚子
2017年雲南中醫學院方劑學教研室主任秦竹在《健康時報》撰文指出,柚子被稱為“秋天的佳品”,富含維他命 C,是梨的10倍,檸檬的5倍。葡萄柚可有效提高呼吸道粘膜免疫因子,增強機體免疫力。
做法:剝去外皮生食,或絞汁,也可製成西柚茶飲用等,每天三次,每次約200~500克(兒童減半)。
5.按壓穴位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推拿科主任戴奇斌2011年在健康時報上撰文提醒,在家做穴位按摩,能有效地預防“秋老虎”,強身健體保平安。
1)祛燥:按壓香穴
患上肺炎的人容易患上秋燥。對於具有清熱散風、去燥潤肺、宣通鼻竅的功效,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按摩。
方法:迎香穴位於鼻翼外側0.5寸左右,鼻唇溝內。按揉前全身放鬆,舌尖抵上齶,指尖點於迎香穴,順逆各揉20~30次,以酸脹、發熱為度。
2)養心:按極泉穴
手少陰心經的第一要穴就是極泉穴,它具有調暢氣血、寬胸理氣、養肺的功效。
方法:本穴於腋窩頂點與腋動脈搏動處。彈跳的節拍力度要輕,動作要一致。每個人的彈跳次數一般為10次左右。
3)防熱傷風:壓足三里
中暑期感冒還屬於暑天感冒,俗稱“熱傷風”。足三里屬於黃金時期,具有強身健體、養胃敗火的功效。
方法:本穴於外膝眼四橫指直下。用大拇指腹部為着力點,在選定的穴位上打圈按摩。每一穴按摩3~5分鐘。
6.再來一次健走
做運動時,不要出汗,否則會傷陽氣。我們應該做一些放鬆的運動,比如太極拳、瑜伽、散步。每日快步走30分鐘~1小時,以略出汗為宜。
7.泡一杯花茶
營養專家鄒巍在2012年《健康時報》上説,初秋的天氣開始轉涼,喝點玫瑰花茶,來散寒夏季脾胃的積聚。玫瑰茶具有温和的功效,有滋養腸胃、美容養顏的作用,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玫瑰可舒緩肝膽之氣,健脾降火。
8.好好睡一覺
早起、調整作息、增加睡眠時間有助於身體更好地適應季節的更替。泰州市中醫院中醫經典慢病科主任陳順中近日在接受泰州廣播電視台採訪時説:“早睡陽氣的生髮比較好,早起有利於肺氣的生髮。”更多有趣知識請關注微博;小白很有料
文章來源:【微博:小白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