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寄語:醫生是患者培養出來的,要更好地回報患者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


“我常常告誡我的學生,你在臨牀中犯一次錯誤,可能就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很多時候醫生犯錯,後果是由患者來承擔的。醫生是患者培養出來的,所以,一般來説,醫生越老、經驗越多一點,就應該更好地回報給患者。”

在全國高考陸續落下帷幕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通過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寄語準醫生和準醫學生,“一名醫生,一定要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同樣的錯誤不要犯兩次。”

張伯禮院士寄語:醫生是患者培養出來的,要更好地回報患者

張伯禮院士。受訪者供圖

“從醫數十載,順境和逆境都從沒想過放棄”

回憶起自己的求學生涯,張伯禮院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上世紀60年代末,他在天津大港的醫療隊,當時醫療隊缺醫少藥的問題十分嚴重,當張伯禮院士看到中醫用中草藥能治病救人後,就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最難忘的是在我從醫的早期,一個下着大雪的冬天,一位前來就診的年輕小夥子肚子痛得‘要命’,經過診察,這位患者得的是急性腸梗阻。”張伯禮院士回憶,這名小夥需要馬上手術治療,由於當時醫療資源匱乏,需要送到40裏地以外的醫院才能進行手術。但當時大雪封路,一位老中醫當即給他開了一副中藥,讓他立即服下。患者服藥以後,不到兩個小時,就排出了很多大便,腸梗阻得到了有效的治療,患者得救了。

經過這一件事情,張伯禮院士更加堅定了學習中醫藥的信念,七十年代初經過兩年半的脱產學習,他抓住恢復高考的機遇,考取了天津中醫學院研究生,從此踏上了中醫學習、實踐和研究之路。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從沒有想過放棄從醫。”張伯禮院士堅定地説到,剛剛從醫時,出診就是騎着自行車,揹着個大診包,不分白天黑夜,什麼樣的病人都得看,而且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落後,醫療資源也十分有限。正是艱苦的環境磨礪了我的意志,學習到了更多知識,也掌握了更多本領。在行醫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感受到醫學是一門神聖的學科,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醫生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當一名醫生,意味着要履行神聖的職責,擔負崇高的使命,要具備無私的奉獻和擔當精神。

寄語醫學生:有責任感的人是有動力和擔當的

“賢以弘德貴於誠,術以輔仁在於精。”面對即將成為醫生和醫學生的青年,張伯禮院士用座右銘表達了自己的期待,他説到,“人生每一個階段都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應該虛度。對待自己的人生,要有理想,更要學會承擔責任,無論是對家庭的責任,對事業的責任,還是對國家的責任和對民族的責任。有責任感的人是有動力的,是有擔當的。”

張伯禮院士也鼓勵所有的醫學生和醫生,“在遇到艱難困苦時,要堅強面對,愈挫愈勇;對待委屈要能夠忍受,時間證明一切。中藥正是因其具有抵抗惡劣環境的“抗逆性”,刺激生成了很多次生代謝產物,才具有了相應的藥性和卓越的藥效。只有在惡劣環境中才能生長出好的藥材,同樣,在逆境中才能培養出人才。困難是一份財富,挫折是成熟的催化劑。要不畏困難、主動面對困難,還要去想辦法解決困難,人才不是圈養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成長、困難中磨鍊出來的。”

“還要學會克服自己的私慾和雜念。每個人都有私心,但是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因自己的私慾而損害患者的利益,損害他人的利益,損害國家的利益。要實實在在做人,真誠地對待他人、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只有這樣,他人、學習、工作、生活才會予以回報。”張伯禮院士提醒當代青年,與事業的成功相比,我更擔心的是年輕人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身體是人生行穩致遠的保障。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年輕人要注意休息,調節心身平衡,維護身體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5 字。

轉載請註明: 張伯禮院士寄語:醫生是患者培養出來的,要更好地回報患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