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後,哪怕自己餓着肚子,也要先把娃餵飽,他飽了,全世界就都飽了。”
這是不是很多媽媽的心聲?
是不是自己當了媽媽後最大的感觸?
母愛真的是平凡而偉大!
寶寶出生後,看着他一天天成長,就算再苦再累,只要他吃的飽、長得好、不生病,所有的付出就都值得。
説到“吃飽”,也是讓不少新媽媽頭疼的事情,因為總感覺母乳不夠寶寶吃。
甚至自卑、懊惱,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沒奶?其實,母乳少、感覺不夠寶寶吃,不一定是媽媽自己的問題,還可能是這五個原因,跟着京媽一起來看看吧!
“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這句話不少媽媽聽過吧,其實間接説明寶寶的吸吮力很大。
先來看看母乳是怎麼分泌的:吃奶時寶寶頻繁的吸吮動作,會對乳頭產生刺激而反射到媽媽的大腦,進而刺激催乳素的分泌。在催乳素的作用下,乳汁會迅速增多,而且會刺激乳腺周圍的肌肉產生收縮,乳汁就會源源不斷的分泌出來。
只要寶寶吃奶的姿勢正確、有效吸吮的次數越多,對大腦的刺激越明顯,促使分泌的乳汁也越多,因此説“寶寶是最好的催乳師”!
如果寶寶 吸吮的次數少、力度不夠,就會導致乳汁分泌減少。
因此,要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讓寶寶多吸吮,對於以後母乳餵養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另外,有些媽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親喂,而且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來,再裝到奶瓶餵給寶寶吃,這也是錯誤的做法!
因為吸奶器並不會像寶寶吸吮一樣,促進泌乳素分泌而增加母乳分泌。想要寶寶母乳夠吃,親喂是前提。
可能很多人會説:吃奶多簡單的事情呀,而且天生就會。
其實並不一定,吸吮求生的本能,的確是與生俱來的,但母乳餵養也並沒那麼簡單。
當寶寶吃奶時,若是銜接不對,很可能會導致寶寶因吃不到奶而在慌亂中破壞媽媽的乳頭;也可能加重寶寶吐奶溢奶、腸脹氣等情況。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指出:寶寶含乳時,下顎要大大張開,大部分乳暈(不僅是乳頭)應在他嘴裏,寶寶嘴唇往後縮成“魚嘴狀”,牙齦環繞着乳暈;舌頭在乳頭周圍形成導流槽,然後通過一波一波的擠壓將乳腺管內積存的乳汁擠出。
還總結了母乳餵養自查清單,來幫助新手媽媽判斷寶寶吃奶的方式是否正確。
寶寶吃奶正確的表現有:
- 寶寶張大嘴,嘴唇向外翻;
- 寶寶的下巴和鼻子靠近乳房;
- 寶寶有節奏且有力的吸吮,其間會停頓;
- 媽媽可以聽到寶寶有規律的吞嚥聲;
- 媽媽的乳頭在頭幾次吸吮後感到舒服。
新手媽媽們都可以對照判斷下,看自己平時餵奶時姿勢是否正確。
第三:“想把母乳攢多些,一次讓寶寶吃飽”,殊不知反而做錯
之前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因為母乳少,覺得兩三個小時給寶寶餵奶一次不夠寶寶,於是故意拉長餵奶間隔,或是中間加一頓奶粉,想攢多些,下次餵奶時讓寶寶吃飽。
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科學!
母乳,並不會越攢越多,反而會越攢越少,為什麼呢?
① 如果媽媽的乳頭沒有經過寶寶的 吸吮刺激,奶水的量是不會增多的。
② 母乳在乳房內積存,沒及時讓寶寶吸吮,也會給大腦反饋“錯誤信號”,認為乳汁產生的過於充足,就會減少分泌母乳。
③ 大量的乳汁積聚在寶媽的體內,很容易引起 漲奶、堵奶,甚至乳腺炎,影響媽媽健康。
所以,有這種想法的媽媽,千萬不要再“攢起來”了,只有讓寶寶多多有效吸吮,才是增肌母乳的有效方法。
母乳的分泌是複雜的過程,除了要讓寶寶多吸吮刺激外,媽媽自己的“後勤工作”也都要做到位,包括飲食營養、心情、睡眠等。
具體可以從這幾點來做好:
① 儘量每天保持好心情。
產後出現情緒低落很正常,一方面是體內激素快速下降,另一方面是產後新媽媽的身份需要逐漸適應,家裏突然多了個寶寶,家庭關係也需要逐漸磨合。
媽媽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並且能積極自我調整,比如多傾訴、做些讓自己高興的事情等,心情好更有助母乳多多分泌。
② 避免過於疲憊,儘量多休息。
雖然要頻繁的餵奶、換紙尿褲,產後媽媽每天會特別累,也睡不好,但還是儘量保證睡眠足夠,可以在寶寶睡着後自己也補補覺,家裏其他事情交給家人負責。
經常看到有媽媽吐槽説“婆婆是個回奶神器”。
其實,現實生活中可能也不止是婆婆,還有公公、自己的親爸媽、親老公,都可能是“回奶神器”。
本來第一次當媽媽很多事情都不會,再加上寶寶有時哭鬧吃不飽,或是出現點其他小狀況,家人可能最先“怪罪媽媽”,一通建議,甚至是嘮叨和數落。
而對於媽媽來説,每天帶娃已經很累很煩了,再隔三岔五的被説,就會深深覺得自己費力不討好,不被理解,情緒不好會讓母乳減少,最終被説到“斷母乳”。
所以呀,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不管母乳多少,要多給媽媽些正面、積極的支持和鼓勵,雖然是媽媽給寶寶提供母乳,但“母乳餵養”這事卻是需要全家人齊心協力搞好的。
總之,養娃要科學,餵養也要科學,都做對了就都順利了。
你家寶寶是吃母乳嗎?夠不夠寶寶吃呢?也歡迎來分享你的母乳餵養經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