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媽媽血脈相連,在媽媽的子宮借住了10個月,孩子跟媽媽之間的感情是天生自帶的。
加上孩子出生之後,很快就看到的是媽媽,第一口喝的是媽媽的乳汁,之後由媽媽的乳汁撫育他健康成長,安撫他焦躁的心靈。
正因為跟媽媽如此親密,孩子三歲之前會感覺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媽媽是自己的,不希望別人來瓜分媽媽的愛。
在很多家庭中,爸爸經常都是忙着上班下班,所以孩子跟爸爸相處的時間會比較少一些。
有一些爸爸經常出差,或者在外地上班,很少回家。爸爸之於孩子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網上看到一個搞笑的視頻:臨近春節,很多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回到家裏,一天早上,一歲多的萌娃起牀的時候,突然發現家裏又添了一名男性的生物,比自己大好幾號,還佔領自己的牀鋪,摟住自己的媽媽親。
孩子覺得自己的領土受到了威脅,一邊哭一邊猛打打爸爸的頭。
爸爸摸着頭很委屈,也不得不起來,自己的老婆都沒得抱。
爸爸是一個軍人一年才回家一次,在家呆一個月左右,這次爸爸經常跟孩子説:媽媽是我的老婆。
但是一直只跟媽媽相依為命的萌娃,壓根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一看到爸爸跟媽媽捱得近,就開始哭鬧吃醋。
媽媽沒有辦法,每次孩子哭的時候就把爸爸的手推開:壞爸爸,害我仔仔吃醋。
爸爸卻覺得逗孩子上癮了:這麼愛吃醋,看來要生個閨女才行,給你生個妹妹,行嗎?
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不要妹妹,不要妹妹。
媽媽趕緊説:不生妹妹不生妹妹。
萌娃生怕下一秒妹妹就被生出來,拉着媽媽説走,我們走。
網友紛紛評論:爸爸給自己生了個情敵,這個號廢了,趕緊練個小號了。
還有更多的網友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不到位。比如不能在孩子面前説爸爸壞,肯定平時也沒有告訴孩子關於爸爸的事情,導致孩子看到爸爸回來之後反彈非常大。
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有一些是父母一起工作,而有一些是爸爸撐起整個家,媽媽在家裏面帶孩子。
工作忙的爸爸就很少有時間照顧孩子,也容易讓孩子內心對於爸爸這個概念,非常地模糊。
甚至因為要養家,很多爸爸不得不到很遠的地方上班,平時都不怎麼回家,一年只回一兩次。
1、孩子自卑,對自我沒有認同感
每一個孩子的基因都是一半來自於父親,一半來自於母親,在孩子的身上會有父親基因的顯現,也會有母親的基因顯現。
孩子一直沒有看到父親,或者從媽媽嘴裏聽到的父親都是負面的,孩子就會不認可自己的父親,不認可父親,相當於不認可自己身上父親的那一部分基因。
這會讓孩子內心非常的痛苦,他覺得我身上父親的部分是不好的,孩子很難能夠接受完整的自己。
這樣的孩子會比較自卑,很難拒絕別人。因為他希望別人接納自己,所以會去討好別人。
2、孩子沒有邊界感
慈母多敗兒:很多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很愛護孩子,過了度就會變成溺愛孩子。
媽媽照顧的孩子很容易無法無天,孩子一哭一鬧,什麼要求都能夠滿足。
很多家庭都是嚴父慈母,爸爸説一句可以頂媽媽説十句。
因為爸爸身上的規則感會更強,而且經常説一不二。
爸爸缺失的家庭,孩子會沒有規則感,也就沒有邊界感。
比如孩子想買什麼就一定要買,如果媽媽不給,甚至會偷媽媽的錢去買東西,這就是因為沒有邊界感導致的。
3、孩子會更加柔弱,不夠果敢
男性的力量代表冒險,力量,目標,邊界,理性,果斷。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男性力量支撐着孩子,孩子會變得很柔弱,不夠果敢。
這些孩子出到社會,遇到困難很容易退縮,目標感不強。長大之後很難有出息。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中父親很重要,但是現實中,很多家庭沒有辦法讓父親完完全全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媽媽要如何引導孩子?
父親缺席家庭教育,媽媽用三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招:媽媽認可爸爸
媽媽認可爸爸,才能讓孩子認可爸爸,孩子認可爸爸,就是認可自己身上比較像爸爸的一部分,會讓孩子內心比較平衡,內心比較沒有衝突的一個方法。
第二招:告訴孩子,爸爸到底是誰?
告訴孩子:孩子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孩子的身上流淌着媽媽的血液,也流淌着爸爸的血,爸爸也很想在家裏面陪伴寶寶成長,但是我們每天要吃飯,要買菜,這些都需要錢,爸爸現在出去,是為了賺錢給我們在家裏更好地生活,讓我們寶寶健康的成長。
要讓孩子知道爸爸是愛他的,只是愛他的方式不一樣。
第三招:多帶孩子感受男性的力量
媽媽可以多帶孩子去找表哥,舅舅或是叔叔伯伯玩,或者讓一些男性的親戚幫忙帶一下孩子。讓孩子可以感受到男性的力量,接受男性的力量,學會跟男性互動。
媽媽帶娃需要大智慧。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