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帶得好好的,怎麼就你這麼多事?”接回兒子後我真的後悔了
沒有一個媽媽不希望自己親自撫養孩子,陪着他一起學爬、學走,聽着他叫出第一句媽媽,看着他認識第一個漢字,參與孩子成長的全過程。
但現實中有許多母親,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下孩子繼續工作,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此時由婆婆照料孩子彷彿是一個最優解,但只有親身體會過的媽媽才知道,選擇隔代撫養後什麼叫教育與事業不可兼得。
閨蜜小何對於結婚生子的人生計劃,我們身邊的人全都瞭解,她始終是一個習慣於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從不打無準備之仗的人。
而這一次面對養孩子的問題,她卻和家人鬧得非常不愉快,夫妻倆甚至一度陷入冷戰之中,本想着勸一勸她,可聽了她的經歷,我們全都沉默了。
兒子斷奶後一直交給奶奶照顧,偶爾奶奶帶着孩子過來和爸爸媽媽團聚,多數情況下都是由爺爺奶奶撫養。眼看着孩子明年就可以上幼兒園了,小何心裏期待着,總算要結束母子分離的局面了。
因此婆婆把孩子帶過來,讓雙方都適應一段時間,完成照顧孩子的交接任務。
結果就是在這段磨合期小何才發現,自己當初把孩子留給老人照管的決定,好像從一開始就錯了。
這天小何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就等着全家人落座,兒子卻嚷嚷着要看動畫片,爺爺非常自然地拿來手機,小何很想制止,想了想還是算了。
剛播上動畫片,兒子又鬧着不想吃飯,就這樣,爺爺和奶奶又開始輪番“伺候”。看着兒子享受着奶奶餵飯、爺爺捧着手機、手裏還玩着小汽車的VIP待遇,小何終於忍不住了。
不過才説了兒子幾句,他就躺在地上打滾大哭,一家人的飯也沒法吃了,兩個老人忙着去哄孩子,還不忘了作勢“打媽媽”,來給孩子出氣。
看着這一家人宛如鬧劇一般的場面,小何氣得直掉眼淚,老公卻在一旁指責:“你看看你,就不能好好吃個飯嗎?本來奶奶帶得好好的,怎麼輪到你就這麼多事兒呢?”
家裏的其他人全都沒有意識到,他們一味順着孩子“只要不哭就行”的育兒方法出了錯,反而責怪指出問題的小何。
對此,小何實在是感到身心疲累,接回兒子後才後悔當初的決定。孩子馬上四歲了,許多觀念想法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現在開始管教,還來得及嗎?
如果不是迫於無奈,沒有一個媽媽希望孩子被帶離身邊,但既然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都要做好老人的教育觀念可能相對落後的心理準備。
將孩子接回身邊撫養後開始教育是否來得及?答案是肯定的。
幼齡兒童思想的可塑性很強,及時意識到這個問題就開始着手解決並不算晚,不要等到孩子的思維及性格開始定型才出手,到時候不論媽媽多努力都無力迴天。
1. 明確規則
孩子的撫養者突然從一向寵溺她的老人變成了年輕的父母,孩子也會有些許不適應,但寶寶遠比你想象中要聰明,在摸不清父母脾氣之前,他們會用種種行為進行試探,此時是建立規則的關鍵時期。
明確和孩子説明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在相處過程中,時刻提點孩子這些問題,但要注意和孩子説話的語氣,以免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逐漸和父母疏遠。
2. 明確底線
小朋友總想依着自己的心意做一些事情,但有些要求在父母眼裏是明顯不合理的。
如果是老人,通常會無原則地允許,但如果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父母與孩子之間小小的衝突通常不可避免。
想讓孩子遵守規則,就要引導孩子在一次次“交鋒”中明確父母的底線。當孩子形成了習慣,每次提出要求之前都會先在心裏衡量一番,這就説明父母的教育成功了。
3. 不過度嚴厲
喜歡被認可,不喜歡被拒絕向來是人的天性。對孩子過於嚴厲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不應是死板的。
不吝於表達對孩子的愛意和讚美,不盲目嬌慣孩子放棄原則,才是一個合格父母的行為標準。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