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會“忍”的父母
對於家長來説,教育孩子成才也是撫養的責任之一,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無拘無束,但想要成功,想要實現人生的目標,自律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
任何自由都要建立在自律之上,懂得約束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家長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可能就是自己家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説磨蹭,不按時起牀,不按時完成作業,丟三落四等等。
但是有的父母則很少會抱怨孩子的這些問題,他們總是能夠很淡定地看待和對待問題,因為他們的孩子能夠自己自覺地去做好每天的任務,比如説按時寫作業,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該學習的時候就會放下手中的玩具和手機等等。
這樣的孩子令人羨慕,他們的父母往往通常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忍得住”。所謂忍並不是指看到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是對於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儘可能少地出手幫忙。
這樣的孩子未必曾經沒有過讓父母抓狂,拖延到父母着急的時候,但如果此時的家長能夠更加從容地看待他們的問題,不急着出手幫忙,更不會包辦代替,那麼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拖延之後造成的後果,從而下一次在行為上做出改善。
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越催越慢,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催促之後家長一定會忍不住出手幫忙,他們就在等待那一刻的到來。
可能第一次忍耐之後得不到什麼改善的效果,可能孩子在鬧鈴響了之後依然會翻身大睡,絲毫沒有抓緊的意識,當幾次遲到都被老師批評,改變就會慢慢出現了。
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這些變化,要將行動的自主權多交給孩子,因為只有他們自己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能夠做的無非就是引導和監督。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自律,就要讓他們自己學着掌握主動權,學着負責。看着孩子犯錯,不要插手,看着孩子慢吞吞也不要幫忙,甚至因為這樣被老師批評,家長也不應該出手解圍,就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
要明知孩子會嚐到教訓,也要放手讓他們去做,這樣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能夠明白做事的節奏應該是什麼樣的。
家長要在教育中充當的角色是陪練,而非主導者,成長是孩子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並不需要父母的過多掌控。
忍這個秘訣説起來簡單,但身為孩子最親近和最關心他的人,父母卻很少有能夠很好做到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自然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能替他們做出最完美的安排,生怕稍有錯誤就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孩子傷心難過,這是愛的本能。
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家長可以因為孩子年齡小,經驗不足而替他們決定一時,但卻不能決定一輩子。
自律的過程往往伴隨着抗拒和痛苦,但一旦成為習慣之後,就會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的了。自律就是獨立的信號,孩子一旦學會了用外在的行為去約束自己,那麼就證明了他們不久之後就可以獨立思考,獨自行動,更好地做出決定。
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家長早就能夠預料到的錯誤發生,難就難在能夠忍住提醒,忍住出手幫忙,而讓孩子親自去嘗試錯誤。因為他們需要看到自己做錯決定之後的後果,從而避免下一次再犯。
成長沒有捷徑,家長也沒有必要因此而想要代替孩子去嘗試犯錯,眼看孩子即將碰壁而不插手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成功的教育本就不是能夠輕鬆取得的。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自律,但如果家長不給孩子放手成長的機會,孩子又怎麼能夠獨立呢?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就是他們自律的信號。
當孩子出現錯誤或者遭遇挫折的時候,家長沒有必要把全部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要想一想孩子能夠做出什麼樣的改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穫了什麼。
家長要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長大。
緩解焦慮很多時候父母的控制都源於自己的焦慮,希望孩子能變好,希望他們能做得很完美。家長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最糟糕的情況,如果那樣都能接受,那麼現在的問題就不值得着急。
傾聽心聲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家長不要一上來就妄下判斷,學着傾聽孩子的心聲,有時候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就是家長沒有看明白自己希望孩子能夠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於是拼命地給孩子創造各種各樣的條件,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孩子,但卻忽略了他們原本的特質。
試着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問問他究竟喜歡什麼,願意學習什麼,跟着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做一個武斷的,任意發號施令的家長。
放棄內心的完美主義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更沒有完美的孩子,我們要允許他們會犯錯,會不懂事,如果家長太完美,那都是在剝奪了孩子很多權力之上建立起來的,比如説讓孩子放棄了做事的主動權,讓孩子失去選擇權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些能力,都是孩子成長所不可缺少的。孩子的自律從來都不是家長手把手強迫出來的,而是靠輕鬆包容的氛圍,逐漸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