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6歲前最具可塑性,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做好3件事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健康

一個人培養習慣、樹立三觀和思維方式的形成都和童年的經歷有着很重要的關係。孩子6歲前,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期,李玫瑾教授説:“孩子的許多問題都是由大人所造成的,父母的問題如果不調整,孩子的問題就沒辦法解決。”

很多父母的焦慮,都是在孩子早期教育的時期產生,父母深陷知識學習誤區,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忽視了比起學習知識,學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家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苦心,但如果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規律,對孩子的傷害會很大,也許真的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調查顯示,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不應該做以下三件事情:1、不要教孩子寫字

根據幼兒的發展規律,完全沒有必要在進入小學之前掌握多少漢字書寫技巧。6歲前孩子的手指骨發育並不完善,先讓孩子自由地塗塗畫畫,增加孩子對筆的興趣,而不是寫字。先把基本功練好,鍛鍊手部的力量和手指的靈活性,能寫出自己的名字就好了。

2、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要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對孩子的要求很高,給他們安排了很多的補習班。

作為父母,對孩子要求高,隨之帶來的就是高壓力,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牴觸心理,無法快樂地學習。還會使孩子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一旦有機會,孩子就會偷懶。只能在父母的逼迫下勉強學習,不會去主動學習。

科學的育兒應該有松有弛,父母要讓孩子“玩得好”,能具備基本的生活、溝通技巧,並讓孩子獨特的個性得到發展。在6歲前訓練孩子良好的閲讀、表達能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逐步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習慣,培養閲讀興趣。

3、過度縱容孩子

孩子在6歲之前就應該立好規矩,讓孩子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也是樹立孩子正確是非觀的關鍵。其實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只是個孩子”卻成了現在很多父母縱容孩子的理由。

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角度來考慮孩子的問題,孩子從小的教育、習慣、性格等方面,都是需要父母來塑造,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有好的生活習慣,父母要不斷地轉換教育方式

假如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總是替他找藉口,做孩子犯錯的後盾,那孩子就會有恃無恐,更容易做出危險的事。

但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們不能光防範、或避免,而不採取行動。因此,聊完了孩子6歲前父母不應該做的事情,就需要從實質上説説,在這個時期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夠科學地教導孩子的思想、引領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1、多和孩子溝通

親子交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愛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父母可以在和孩子溝通時瞭解情況:比如孩子開不開心,心裏在想什麼。要多和孩子溝通不要強迫孩子做事情,否則孩子的天性很容易扼殺,變得沒有主見、依賴父母。

溝通是檢驗父母自身教育效果的最直觀的方法,可以瞭解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什麼錯誤,及時改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這樣以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知道父母的不易,並懂得體貼父母

平時父母的一言一行也會對孩子有影響,因此父母可以換位思考,做孩子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加以整理後進行培養和調整,並多與孩子交流,取長補短。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會變得尊敬父母

2、陪伴孩子

父母如果錯過了孩子教育的最關鍵時期,有可能會錯過孩子一生的教育。到頭來,即使你擁有萬貫家財,也有可能被孩子揮霍一空;即使功成名就,孩子如果不成器,有各種叛逆的行為甚至做違法犯罪的事情,都足以讓你後悔

成龍就曾説:自己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沒能教育好兒子。

在陪孩子的時候,父母也要不斷學習,自我發展,使自己更有耐心和愛心。那麼孩子也會在父母的耐心和愛的滋養中充滿活力,自信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需要用自己的努力讓孩子看到,生活是美好的,值得我們努力追求。孩子的內心也會產生對世界的愛。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沒有哪種教育方法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多陪伴、瞭解孩子的心理思想。並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調整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又子寄語:

總體而言,在六歲前,父母要給孩子一個更加自由、輕鬆的成長環境,遵循自然規律,不拔苗助長。還要注意自由的“界限”,讓孩子懂得什麼不可以做,不犯原則上的錯誤。注意這兩個最關鍵的部分,孩子最具可塑性的時期,就能得到發展性的成長,和遵守原則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