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叫“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心理變化,家長不能忽視
中國語言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有這樣一個詞,它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那就是“媽媽”。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學會的第一個詞語就是“媽媽”。孩子從一開始的依賴父母,慢慢長大,變成一個擁有自我意識、性格的人。試想一下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稱呼不再是“媽媽”,而是直接叫“媽”,這個過程的背後,到底隱藏着什麼樣的信息呢?當孩子從叫“媽媽”變成“媽”,寶媽的辛酸沒人能懂小艾是一個80後寶媽,性格開朗,對孩子也是比較開明的,從小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以朋友的方式,和女兒的感情也是非常的好,母女倆還經常討論明星,研究美食。每次女兒遇到好玩的、好看的事情都會興奮地叫“媽媽”,第一時間的想要和媽媽分享,但是小艾發現,自從女兒上6年級之後,就很少和自己有説有笑了,而且對自己的稱呼也從“媽媽”變成了“媽”。這讓小艾感到很慌張,為什麼女兒會突然變成這樣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逐漸地她發現女兒不僅是稱呼變了,而且也開始變得叛逆,衣食住行總會覺得不順心思,遇到點小事就會發脾氣,這時候她才後知後覺,孩子到了叛逆期,教育方式也要改變一下了。稱呼從“媽媽”變成“媽”,並不是為了省事,而是暗示這4個心理變化,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往往是隱藏着孩子的4個心理變化,家長千萬不能忽視,因為這也意味着家長的教育方式需要改變一下了。1. 孩子還是在意他人的看法了在孩子小的時候叫媽媽是一種撒嬌和依賴的行為,等到孩子長大之後,為了避免被同學嘲笑她幼稚、長不大,大家都説的是“我媽怎麼怎麼樣”,孩子聽多了以後也就改口了。2. 孩子想要獨立了不要看上去只是少了一個字,但卻意味着孩子想要獨立了,作為家長,這個時候可以試着放手了,不能讓孩子一直成長在媽媽的羽翼之下,應該讓他出去證明自己的實力。家長不需要傷心難過,也不要強行的控制孩子想法, 那麼做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甚至叛逆心理,應該給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她們有自己的小秘密。3. 親子之間產生隔閡了這個變化是很特殊的,稱呼上的改變也可能是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了隔閡,因為心裏積攢着怨氣,所以稱呼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很多時候可能並沒有投入過多的感情。4. 不要再用命令的語氣管教孩子了很多家長都是習慣用命令的語氣方式管教孩子,雖然對孩子缺少尊重,但是對孩子的管教還是很有用的,可是當孩子開始改口叫“媽”,就代表孩子可能進入叛逆期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試着用朋友交流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時候談心比命令更有效。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止會遇到這一種情況,還會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去正確引導、教育孩子是關鍵。很多爸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到底要選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這時候不妨藉助書籍的力量。推薦給你們我平時都會看的幾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正面管教》、《聽孩子説勝過對孩子説》、《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好父母不吼不叫》。這是由20年育兒經驗的家庭教育專家總結的,5本貼近生活案例的書籍,可以有效幫助家長知道如何認清自己和孩子的問題,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