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長可以為孩子去死,但就是做不到不發脾氣?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講《萬箭穿心》那部電影裏面,女主人公的育兒觀。
可能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就是很多家長,愛孩子愛到可以為他去死,卻改不了衝孩子發怒、咆哮的毛病。
不是説,愛一個人可以為他付出所有,改變所有嗎,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01 父母至上的錯誤觀念
“孝”是古時候就傳下來的中華美德,但是這個美德可能很多人都誤解了,如果什麼時候都是父母説了算,不能有任何反對,那隻能叫做“順”,而不是“孝”。
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後才發現,很多事情自己並沒有準備好,自己説的話,做的是也並不都對,甚至還有很多問題。
很多人其實自己還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懶惰、暴力傾向、撒謊等等,所以家長並不是一個完美不犯錯的人。
那麼如果要孩子完全聽從自己的指令,不就是把自己的缺點也全部原封不動的遺傳到了孩子身上嗎?
我們都希望孩子學到我們身上好的地方,避免我們不好的地方。
但是孩子並不會知道我們成年人世界中的不完美,他們會相信家長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認為家長説的全都是真理,自己的爸爸媽媽是無所不能,而且沒有錯誤的。
這也反而給了我們錯覺,因為孩子小時候什麼都聽我們的,所以認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什麼聽我們的。
02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之前寫過一篇陪孩子寫作業到心梗的家長到底是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就是沒法戒掉衝孩子吼叫,暴躁的問題呢?原因可能出在我們自己小時候。
我們小時候就是被自己的爸媽這麼教育過來的,我們習慣性的知道,當我們犯錯的時候,一定會被罵,甚至被打。那麼當這樣的問題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會勾起我們小時候陰影的回憶。
比如孩子把家裏花瓶打碎了,這個時候我們會一下子回到小時候闖禍的記憶中:有人闖禍了,就代表一定是有人會被罵,那怎麼辦,這個人千萬不要是我,我要把責任推卸出去,我以前早就告訴過兒子不要在家裏亂跑,他不聽所以才把花瓶打碎的,所以這個事我沒有責任,是他的責任,我要吼他,來證明我沒有責任。
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心理的潛意識都是這樣的,吼孩子既能推卸掉我的責任,又能震懾住他,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又會被不知不覺的遺傳給自己的孩子,以後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一模一樣的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自己當了家長之後,原本想的是絕對不會跟自己爸媽教育自己一樣,那麼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結果卻發現自己和父母越來越像。
03 應該化思維人格
大家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什麼事都追求極致的完美,不準出現絲毫問題,如果有小的偏差就會一直自責,“我應該這樣就好了!”
這就是應該化人格的表現。很多人覺得應該化人格是追求完美,並沒有什麼錯啊。但實際上這種人格會因為一點小事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去做,就產生焦慮、暴躁、甚至抑鬱情緒,導致後面更大的問題。
追求完美是沒有錯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沒有事情是100%完美的,我們都是在曲折前進中達到目的地。
應該化人格的人不僅會給自己壓力很大,還會給周圍親近的人造成一定的壓力。應該化人格父母家中的孩子,可能就會成為受害者,如果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想法去一步一步實踐,那麼家長可能就會變得暴躁。
這裏可以看我之前寫過小包總楊爍和他兒子的一篇文章,楊爍就是很典型的應該化人格的家長。
兒子沒有沿着自己走過的路走,就會被他罵,勒令重新回去按照自己的腳印走過來。這種操作真的是對孩子有着很大的心理傷害。
最後説一句
沒有家長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是我們在組成自己家庭之前,會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很多影響,以至於潛移默化的形成很多慣性思維,這樣的思維如果沒有覺察到並改善,就很有可能會再遺傳給下一代。
所以每一個現象的後面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也是一個愛孩子愛到能為他死,但是就是改不了暴脾氣的家長,請停下來,好好的覺察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慣性思維方式讓自己無法改變。
當你覺察到這裏的時候,改變就已經開始了。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