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在這個廣告滿天飛的年代,讓每個媽媽都陷入一種怪圈:只要寶寶哪裏出現點異常,都要懷疑,是不是缺啥營養了?是不是生病了?寶寶晚上睡覺時汗很多,是不是缺鈣引起的?是不是患了佝僂病?是不是要補鈣?
“水做的嬰兒”,汗本來就要多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功能,人體通過皮膚蒸發水分來調節身體內部的正常體温。嬰幼兒正處於生長髮育的快速階段,新陳代謝要比成人旺盛,而且嬰幼兒的皮膚含水量較多,皮膚表層血管豐富,所以由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多。
另外,汗腺的分泌是由自主神經來調節的,嬰幼兒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大腦皮質對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較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時,自主神經依然處於興奮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寶寶在睡着以後仍汗多的原因。
一般睡眠時的出汗在入睡後即開始,1~2個小時之後進入深睡,汗會慢慢減少。隨着寶寶神經系統逐漸發育完善,這種出汗的現象就會好轉。
生理性多汗不用擔心
醫學上把寶寶“多汗”,分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
通常情況下只要寶寶生長髮育良好,胃納正常,而且沒有其他異常症狀,平時汗多大都是生理性多汗,家長無需過分擔憂,不要動不動就以為是“缺鈣”而盲目補鈣。家長只需要在寶寶出汗後及時擦乾換上乾爽的衣物即可,另外注意在汗多的時候適當補充水分。
病理性多汗原因不止缺鈣一種
嬰幼兒病理性多汗的原因很多,並不是只有缺鈣一種。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小兒佝僂病:多汗是佝僂病活動期常見的臨牀表現之一,通常還伴有夜驚、煩躁、方顱、枕禿、前囟閉合延遲、出牙延遲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雞胸、肋緣外翻、脊柱變形、下肢呈“O”形或“X”形腿。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傷寒、敗血症、結締組織病等也常有多汗的表現,但通常還伴有相應疾病的其他一些臨牀症狀。
小兒結核病:患有結核病的寶寶不僅前半夜汗多,後半夜天亮之前也多汗,稱為“盜汗”。同時還伴有胃納欠佳、午後低熱、面色潮紅、消瘦等表現,有的還會出現咳嗽、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內分泌疾病引起的多汗較為少見,如糖尿病,可有多汗表現,但常伴多飲、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狀。
低血糖:寶寶會出冷汗,面色蒼白,甚至四肢冰冷。
總之,寶寶多汗,爸媽不必盲目地擔心,更不應該自行盲目補鈣。首先應該積極尋找寶寶多汗的原因。如果是病理性多汗,必須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儘早明確診斷,給予積極治療,切不可隨便給寶寶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