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之柔,柔弱勝剛強
練太極拳時,始終要保持心平氣和;始終要精神集中,用意識指導動作;始終要保持正身,上下呼應,避免挺胸、凸肚、低頭、彎腰、弓背、突臀等現象;始終要輕鬆柔和,不可有拙力、僵勁;始終要保持腹實寬胸狀態,處處要求圓滿協調,均勻貫串。當然,心平、用意、身正、體松,這是開始學太極拳時必須注意的,而協調、貫串、圓滿、柔和,應該是架勢相當嫺熟以後的事情。
柔與剛是相對的
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即是陰陽,陰陽兩儀,象徵兩相對待,相吸收,相抵制,相維繫,相平衡,相發展的生命大流。根據合、虛、蓄是吸,開、實、發為呼的運動生理原則,來檢查太極拳的架式,則整個架式的每一動作,都是一開一合,一實一虛,一呼一吸的。
又如攻擊與防禦的動作,前者為發、開、打、放、呼,後者為蓄、合、化、收、吸,這都是呼吸與動作自然結合的證明。
惟在整個架式的一開一合,一虛一實之不停運轉中,全身關節在肌肉和韌帶的牽動下,可以得到時松時緊和有規律之適量運動。
太極拳的松,是要自自然然地放鬆,因為自自然然地放鬆,便可進人虛靈柔順的境界。如果你不知道松的方法及其深奧之意義,松的空洞洞,松得一無所有,那麼怎能達到拳術所謂的“彈簧力”呢?要知松的反面就是緊,而這緊,便是由於放鬆以後,自自然然地轉緊而人於剛。所謂松即是緊,緊即是松,柔即是剛,剛即是柔,鬆鬆緊緊,柔柔剛剛,幻化無常,變換不定,這才是太極拳的真義。如果重剛輕柔,或重柔輕剛,分出彼此,即有偏差,是應注意。
柔弱勝剛強
老子説:“柔弱勝剛強。”既柔且弱,怎能勝過剛強呢?
老子的學説,不僅是治國之大道,亦為修身之至理,尤為太極拳之最高指導原則。拳王阿里,固然是以剛強之力擊人,迅疾之法制人,如果他遇到一個同樣以剛猛之力擊人、迅疾之法制人的拳王(塔特),剛來剛往,力大者固勝,終至兩敗俱傷,哪能算是高手。所謂“術高莫逞強,動則真氣傷,殺人損真氣,傷人受人傷。”
蓋剛強者,橫力,死之徒也。凡是用橫力的,看來力氣都很大,因為內裏的真氣先到外邊來,氣源受損,所以很少長壽的。練剛氣雖亦可以身強體壯,因其屬於後天氣,能放不能收,故有礙於壽。而柔弱者,豎力,生之徒也。凡是用豎力的,約束力氣都很小,周身精氣神合而為一,不傷人亦不損己。
太極拳用柔,並非一柔到底,而是柔而後帶剛,是一種彈力,因其講的是行真養氣,而這氣屬於先天,先天氣柔而勇,收放可以自如,故無礙於壽。放眼世界上之長壽人,有哪個是屬於拳王者。
為什麼人稱太極拳為仁道拳呢?因其戒之在鬥,不可傷人。好鬥者,未有不以剛猛之力擊人,迅疾之法掣人,是為陽極,剛之至也。彼以剛為用,我則以柔化之,至剛而遇至柔,則未有不敗者。所謂柔弱勝剛強,真是一句哲理明言,放之天下而皆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