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心,也被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孩子在三歲之前幾乎每個家長都會盡力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這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甚至會覺得自己可以控制父母來“呼風喚雨”。
圖片來自網絡
三歲以後隨着孩子的認知能力慢慢提高同時也會發現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像搭積木搭不好,拼圖弄得亂七八糟,想要的玩具怎麼哭鬧媽媽都不給買……等等這些都會讓他們表現的很脆弱,很傷心,甚至有的時候會憤怒,發脾氣到扔東西,打人等等。看到孩子那樣哭鬧我們也許會比他們還要痛苦,但這些恰恰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而寶貴的時刻,這正是他們學習體驗挫折,接觸和認識這個真實世界的最好時機。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很多家長根本就見不得孩子這樣,他們總是把孩子當成寶一樣無微不至地呵護,對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會無條件的答應,希望孩子順順利利的、順風順水的長大。我見過有的孩子在超市或者大商場因為一個玩具而大哭大鬧,甚至坐地上打滾兒的,家長就忙跑過去抱起孩子並妥協,這樣真的好嗎?那位家長只是看不得孩子哭鬧而妥協,殊不知,這樣長大的孩子是會出問題的。
有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遊戲會出現輸不起的情況;有的孩子會嫉妒別人比自己好;有的孩子玻璃心,禁不想別人説自己不好;還有的孩子總把自己犯的錯歸到別人身上,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不順心的事只會發脾氣、抱怨、而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大多數是因為沒有經過挫折,而這類沒有經過挫折的孩子大多對自我的評價都比較高,而這種評價是一種不真實的自信,一旦遭遇挫折自尊心就會受到大大的打擊。
圖片來自網絡
有的家長在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經常故意輸給孩子,覺得那樣會有自信,卻不知那樣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成功的錯覺。以至於在和別的小朋友玩遊戲輸掉的時候會生氣的大哭。在家裏,人人都會讓着他。到幼兒園呢,再到社會上呢,有誰會有義務讓着他。那時他該怎麼辦?所以,做為家長不要故意輸,讓他去體驗輸掉後的挫折感,只有一次次地體驗挫折,感受受挫帶來的情緒,才能學會忍受、應對萬變的事物,從而獲得真實的自信。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要捨得讓孩子受挫折,讓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讓他意識到世界並不是圍繞着他一個轉,不是所有的願望都可以滿足。做為家長要知道,真實的經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是他成長的一部分,只有經歷過挫折才會懂得感恩生活、珍惜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心理會更加健康,將來的抗挫折力也會越來越強,內心也會越來越強大和自信。
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記住心理學家派克説過的一句話“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予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