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界,説起肝病的治療,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治肝病的至理名言,它便是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説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這一千古名言,流傳至今日,仍被眾多醫家遵循應用。對於肝病,醫聖到底是如何運用這一至理名言治療的?
仲景雖無專篇論述肝病證治,但其諸多方劑對當今急慢性肝炎的治療均具有良好的作用。現將其治肝之法述要於下:
一、樞機為本,重暢氣機
肝為剛髒,體陰用陽,主疏泄,調暢氣機。少陽主樞,肝膽乃氣血運行之樞紐,故肝病之發,多見樞機不利,氣血運行失常,所以,仲景論治肝病非常重視調節樞機,疏通氣血。
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名方,全方寒温並用,升降協調,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調達上下、和暢氣機的作用,為至和之方,可使樞機暢利,脾胃安和,三焦疏達,內外宣通。
《傷寒論》所述“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的小柴胡湯四大主症,在急慢性肝炎中常能見之。故小柴胡湯是治療肝炎不可多得的名方。筆者以此方為主,加減化裁治療肝病,常能應手起效。
四逆散藥雖四味,但其具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作用,可謂是疏肝理氣的基本方,方中柴胡辛平升散,可疏肝解鬱,透表暢裏,枳實苦泄涼降,行氣泄熱,芍藥、甘草和營護脾,緩急柔肝,四藥合用,則升降散收,調暢氣機,達木疏土,安和中州。對濕毒鬱滯,肝失疏泄的慢性肝炎,以此方加清解濕毒之品,效果明顯。
二、外邪致病,給邪以出路
仲景論治肝病,強調外邪致病。如論述黃疸,主要與外邪有關,尤其是濕熱之邪。“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
可見對黃疸的病因,不僅強調濕邪內鬱是發黃的關鍵,而且提出了有瘀熱發黃、寒濕發黃等。而《金匱要略》又將黃疸分為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等,在治療上提出了“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裏,當下之”,“在寒濕中求之”等。
認識到如果邪有出路,或能汗出,或能二便通利,則不能發黃,故利小便、通腑氣、清熱、利濕、解表散邪、調暢氣機,務使邪有出路,是仲景治療黃疸的最大特色。
故尤在涇雲:“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梔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下、清、散是清除濕熱之邪的三種辦法。其創制的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大黃硝石湯、茵陳五苓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柴胡湯等系列方,至今仍是論治黃疸的常用方劑。
三、肝病實脾,以防寒涼太過
《金匱要略》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已成為治療肝病的至理名言。就臨牀所見,急慢性肝炎,既有濕毒困阻中焦病機,又有肝木侮土,脾失健運病機存在。
蓋因肝木脾土,生理相關,病理相連,肝病能傳脾,實脾能治肝。肝病除肝功能損害外,常見神疲乏力,胃脹,納差,便溏,口黏等症,故運用疏肝健脾,化濕解毒之法,常能取效。柴胡劑、四逆散、平胃散、二陳湯,為治療慢性肝炎之良方,其共同特點是肝脾同調。
而目前臨牀上一些醫者一見病毒感染,就用大劑苦寒清熱解毒藥,且因病情較長,用之日久,往往導致脾胃受損,加重病情。故肝病治療要刻刻顧及脾胃功能,不可寒涼太過。
四、重視祛瘀,攻不傷正
慢性肝炎、肝硬化往往氣滯、血瘀、毒結、水停、邪毒深伏,交結難解,所謂久病入絡。濕熱邪毒深伏,瘀血阻絡的過程,是癥瘕、鼓脹形成的過程。
治療當以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為法,仲景有鱉甲煎丸之制,運用飛走清靈,蟲蟻搜剔,散結消癥,但慮其蟲蟻有力,易耗氣血,故又配以益氣養血之品。
其另一首方治幹血勞的大黃蟅蟲丸,組方之理與之相同,曰“緩中補虛”,實乃寓攻於補之意,使攻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兩方用治早期肝硬化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