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已至,暑濕增多!藥師告訴你幾款去濕小妙招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何嘉琪

芒種之後,炎炎夏日拉開序幕,每年“長夏”之季為濕氣當令,天氣悶熱,空氣濕度較大,是暑濕的好發季節,尤以南方為多見。除了室內地面、牆壁到處都濕漉漉以外。自然環境中濕氣過度,對人體健康會產生侵害而致病,濕氣則變為“濕邪”,導致一些常見病、多發病,也是我們俗稱的“濕病”。

因此,有許多人會感到身熱、渾身不得勁、微汗、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腹痛溏泄、頭重如裹、身重或手指和腳趾出現小水泡等症狀,這些也稱為暑濕,即暑熱挾濕。

濕病多屬中焦,在治療上應脾胃並重。濕為陰邪,容易鬱而化熱,出現濕熱的症狀,許多人感到渾身不得勁,腕腹漲悶、不思飲食,頭重身重、口淡不渴,則需要採用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療方。對付“濕病”,祛濕是關鍵,下面介紹幾種食療藥膳方及其製作方法:

材料:薏苡仁30g、砂仁5g、豆蔻10g、豬肚一個。

製作:將豬肚洗乾淨,把薏苡仁、砂仁、豆蔻研成細粉,放進豬肚中,加水,把豬肚口結紮好放入鍋內,加水煮2小時,去藥渣,吃豬肚飲湯。

材料:茯苓30g、薏苡仁30g、山藥50g、粳米100g。

製作:先將粳米、薏苡仁、山藥加水適量,煮至半熟,放入茯苓,煮熟。

材料:鮮苦瓜30g、薏苡仁30g、赤小豆90g、粳米60g。

製作:將苦瓜切成小塊與薏苡仁、赤小豆、粳米同煮。

材料:茵陳15g、白茅根20g、玉米鬚15g、薏苡仁30g。

製作:將茵陳、白茅根、玉米鬚、薏苡仁一起用水煎煮,取藥汁。

材料:薏米 50 克,赤小豆30 克,大米50 克。

製作:水適量,同煮成粥。

除了食療祛濕外,還可以採用中醫療法祛濕,下面介紹幾種簡單的中醫療法:

防止潮濕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除了在飲食方面的防治外,還應保持居室的通風乾燥,搞好居室環境衞生和個人衞生,預防真菌病的傳播,避免在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和生活,如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濕機,保持室內濕度適中,外出時防雨淋等。其次,還應適當運動,加強身體鍛鍊,養成正確、營養、衞生的飲食習慣。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吳小林/成曉嵐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5 字。

轉載請註明: 芒種已至,暑濕增多!藥師告訴你幾款去濕小妙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