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你正在做的10個行為,隱藏着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了《少年説》節目,覺得終於有個節目,能讓孩子們,説出她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瞭解孩子們身上揹負的壓力和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她們渴望被父母認可、信任和激勵。
有機會聽到她們心裏的話,才會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會反思做為父母,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
一 位女孩,哭訴着對媽媽説:“你們老是在這裏打擊我,我説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但你們從來沒有改過。”
還有一位女孩子,記恨地對媽媽説:“我十八歲以前,你是怎麼對我的,我都會記得清清楚楚,十八歲以後,我會一樣一樣地還給你。”
還有一個男孩子,冤枉地對爸爸説:“我爸會有一個詞來批評我,就是敗家,有一次拆了家裏的玩具車,我爸二話不説,就把我揍了一頓,你這孩子真是敗家,還有一次,我拆了我家的電視機,我只是想研究一下,有關電池的東西,因為我長大以後,也想能找到代替電的能源反應堆,老爸以後不要再説我敗家了好嗎?”
一、盤點了多數父母,正在做的10個行為,隱藏着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01
眼裏總是看不上自己的孩子
無論孩子怎麼努力,父母眼裏總是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眼裏看到的只是自己孩子的不足和缺點。看到的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
孩子內心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要求和挑剔的眼光,長期孩子就會選擇自我放棄,因為她的努力得不到認可和鼓勵。
02
要求命令式的對話方式
“你快點去,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問那麼多幹什麼?”
“你現在該寫作業啦,還不快去,磨蹭什麼呢?”
長期命令式的語言,孩子做事情會變得更加被動,還會特別不情願的做事情,感受不到主動做事的樂趣,會認為跟自己沒有關係。
03
負面標籤式暗示
“笨手笨腳”、“敗家”、“膽小鬼”、“不愛説話”
父母習慣批評的口頭語,説久了,孩子就會順着這個方向而發展,心理的負面暗示在孩子的心理不斷的增加。
04
過分的保護和監護
總是把習慣把孩子當成小孩子來看待,總想着她這也不會,那個也不能完成,對孩子沒有信任。又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在傷害沒來之前,父母就提前解決和擋住了,認為這樣是對孩子好。
孩子總有一天,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孩子習慣或是依賴父母,就會喪失自理能力,依賴心理強。
05
着急焦慮和擔憂未知的事情
父母習慣的焦慮和擔憂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孩子就會心理沒有安全感,變得不自信,遇到一些事情時,也會習慣性把事情往壞處想,不愛信任別人,愛猜疑。
06
只要求孩子會聽從服從
強勢的父母,自主意識很強,習慣支配家人和孩子,不容孩子表達不同的想法和意見。長期孩子要麼是逆反心理強,要麼是膽小沒有主意,沒有想法。
07
有規定條框束縛孩子
定下一些生硬規定是為了管束孩子,但若不懂得變通,孩子就會用規定束縛別人,要求別人。從受約束到束縛別人,別人不符合他心裏的標準時,就會發生強行痛苦。因為人只有能力改變自己,沒有權力改變別人。
08
嘮叨強迫的言行
“你怎麼還不寫作業呢?”、“你還磨磨唧唧的,打算寫到什麼時候?”、“快點寫快點寫。”
用成人的思維來看待孩子,總認為孩子太慢太笨,越是嘮叨強迫,孩子越是不聽話。
09
恐嚇賄賂要求
“你再這樣不聽話,我就要你好看,你可我等着。”
“你好好讀書,我就給你買這個,沒有達到100分,這個就免談。”
習慣物質的獎勵後,孩子想要做什麼,都會和你提出條件和談判,不答應就會各種折騰父母和自己。沒有自我主動做事的意識。
10
對孩子求饒的言行
有些父母無能為力為理由,父母對孩子求饒時學習,孩子越不會領情,反而會更作。父母一定不要做這樣的行為。
二、改變家庭教育的五步方法
第一步: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
給孩子選擇的權力,信任孩子比10種操心式的言行更管用。
無條件信任孩子,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和成長才能找到存在的價值。
第二步:接受現在的他
現在不管孩子是怎樣的頑皮,怎樣的討厭,父母都要接受現在他的樣子,越排斥他,他真的會越走越遠。
第三步:找到隱藏的困擾
第四步:找到合適的教育時機
解開父母與孩子的矛盾和心結,都需要雙方在合適的話題和時機。
第五步:有效的行為長期堅持
在生活中學習中,需要我們不停地犯錯,改錯,在改錯的路上,找到一個有效要的行為,只需日日堅持做到有效的教育行為。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顯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