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富有的,不論是開心、難過、悲傷、幸福等等,都是我們對外界的一種感知,是我們從出生開始的“自帶技能”,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會哇哇大哭,這是我們情緒的一種發泄,是身體本能的反應,而且,小孩子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他們只會隨着心情是喜是悲,
當孩子一點點長大之後,對情緒的掌控能力也一點點增加,開心的時候會咯咯大笑,難過、委屈的時候還會哇哇大哭,甚至,有的孩子在憤怒的時候還會打人,這都是他們情緒的表現,
不過,有的孩子情緒上來的時候,就會傷害自己。
案例
丁丁的寶寶已經3歲了,到了去上幼兒園的年紀,可是,當丁丁和兒子溝通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也許是表達有誤,兒子非常抗拒去幼兒園,
幾次溝通下來,兒子都是淚流滿面的抗拒,導致丁丁心疼兒子無法再説下去,可是,到了開學的時候,丁丁還是要把兒子送去,這引起了兒子很大的反感,
兒子開始反抗,哭鬧不管用就躺在地上不起來,到最後沒有辦法,還用手掐自己,嬌嫩的胳膊和脖子立刻就被自己掐紅了,
丁丁最開始看到楞了一下,後來趕忙給寶寶抱了起來,忍不住的害怕,覺得寶寶才3歲多一點就敢自虐自殘,長大之後是不是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傷害自己。
分析
其實,孩子之所以有這種“自虐”或者是“自殘”的行為,如果沒有經歷過重大的變故的話,就是因為“情緒飢餓”引起的,
而心理學家對“情緒飢餓”也有一種很明確的表示,他們覺得:人們對食物的飢餓很容易察覺,一旦飢餓難耐,只要進食就能改善這種狀態,但人們對心靈空虛、百無聊賴、精神不振、生氣焦慮等的不健康狀態卻很難擺脱,這種狀態就被稱為“情緒飢餓”。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情緒飢餓”這種狀態呢?
在孩子小時候,孩子所有的權利都掌控在父母手上,父母會為孩子打點好一切,有着絕對的權利,很少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也很少會在意孩子説什麼,
為了博得父母的注意,孩子小時候會調皮搗蛋,弄壞家裏面的東西,或者是弄倒家裏面的擺件,覺得這樣父母就會關注自己,
所以,家長要學會“對症下藥”,家長要對孩子多上心,傾聽孩子的感情訴求,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不要總是斥責孩子。
那麼,當孩子已經出現了“情緒飢餓”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不要大聲去呵斥,可以輕輕抓住孩子的手,讓孩子放鬆緊張或者焦躁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其次,家長要引導孩子做正確的情緒發泄,孩子想哭鬧就哭鬧,家長陪在一旁,讓孩子將情緒都發泄出來,不要憋悶在心中,
最後,當孩子情緒發泄完之後,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家長詢問孩子一定會説,當孩子説出來之後,如果確實是家長做的不對,家長要向孩子道歉,並且和孩子約定,以後不會再犯,或者是改掉自己的錯誤。
其實,很多家長都不太明白,不懂孩子的情緒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大的波動,不懂孩子為什麼會出現自虐或者自殘的行為,
家長要用心的去了解,而不是告訴孩子“你要堅強、你要冷靜”之類的廢話,“對症下藥”才能讓孩子“藥到病除”,要多一點耐心和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