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父母已變成“失陪族”,你也是嗎?

"失陪族",是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的羣體的統稱。作為現代社會的新興族羣,失陪族越來越受到各大媒體及公眾的關注。通過調研發現,失陪族這一人羣當中,年輕父母佔據了大多數。

一項針對中國0-6歲家庭的網絡調查顯示:超過75%的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孩子,僅有30%的父母每天能陪伴孩子2——4小時;孩子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是,”與祖父母在一起“和”自己玩玩具“。這一結果讓我們唏噓,70%的年輕父母正在悄悄地變為”失陪族“。

故事要從印度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説起,因父母忙碌而無暇被關注的孩子,在百無聊賴中玩着遊戲機、iPad這樣的電子設備,卻被母親強制性地奪走,孩子對眼前這個沒時間陪自己卻蠻橫霸道的母親充滿了敵意……

幸運的是,最終母親因兒子”種番茄“的行為而受觸動,不僅加入其中,還從中悟出了教育的真諦,孩子也幸運地獲得父母越來越多的陪伴。

70%的父母已變成“失陪族”,你也是嗎?

美國《時代週刊》雜誌發表過一篇名為《孩子長大後能記住父母什麼》的文章,提到孩子最能記住父母的五個時刻,排在第二位的是:你給他全部關注的時候。也就是你能停下手頭的事,專注地和孩子談心,陪他一起做他想做的事。這意味着不僅僅關注他在做什麼,更關注他在想什麼。所以説,共情是陪伴的前提和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則把共情看作是一方對另一方內心世界的理解與體驗。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各種活動,關注孩子的想法、情緒,用尊重、支持、鼓勵的方式來和孩子互動。

70%的父母已變成“失陪族”,你也是嗎?

1.共情是心靈共鳴,不是評價和説教

70%的父母已變成“失陪族”,你也是嗎?

有位父親這樣回憶兒子五歲時的一件事。傍晚,爸爸和兒子在小河邊散步。兒子説:”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爸爸愣了下,説:”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過我們先回家,換一下衣服。“

回家後,爸爸將一盆水擺在兒子面前説:”兒子,下水游泳得把臉埋進水裏不能呼吸,我們現在要先練習一下。“兒子把臉埋進水裏,10秒後,”呸呸,爸爸,嗆水了,好難受。“爸爸温和地説:”是嗎?一會我們跳到河裏,可能會更難受。“”爸爸,我們可以不去了嗎?“兒子拉着爸爸的手。”好吧,不去就不去了。“從此,兒子學會了謹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後行。

這是一位父親的共情陪伴智慧。不是一句簡單的”我理解“之後的”但是“,去用”成人的正確標準來判斷和評價孩子的是非對錯;而是順應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產生共鳴,感受情緒存在的理由。

2.共情是情感回應,不是同意和同情

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肯穿鞋而一臉愁容。媽媽説穿鞋出去玩,孩子無論如何不肯穿,當大人氣到當頭要走,孩子開始哭鬧要給他穿鞋,媽媽説要自己穿,孩子又是一陣哭鬧不肯自己穿。如此往復,大人孩子都很不開心。然而,背後卻是一個情緒始終未被看見的無助孩子。

父母可以用“你現在的感受是……,因為……”“你的意思是……”“你想説的是……”等方式,來引導和幫助孩子説出心裏話。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可以用“我願意聽聽你的想法”等句式鼓勵孩子自己表達心聲。

70%的父母已變成“失陪族”,你也是嗎?

合格父母會這樣遠離“失陪族”

- 責任、情感和態度

充分認識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和對孩子的未來所擔負的責任。對孩子全心全意的愛是養育孩子的感情基礎。要懂得愛,懂得怎樣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始終在父母愛的氛圍中成長。樹立積極的育兒態度,正確看待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把自身美好的東西得以充分的發揮。

- 花更多時間陪孩子

父母必須保證足夠的時間同孩子相處。愛需要實踐,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孩子在很多程度上是從自己同父母相處的感受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和發現自己的價值。特別在兒童生長髮育的早期,許多孩子的事情必須由母親自己去做,這對建立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極為重要的。花一定的時間同孩子相處,也是父親的責任。

我們呼籲

父母不要只埋頭顧着工作,趕緊放下手機和電腦,花些時間參與到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和親子交流中來,遠離可怕的“失陪族”,讓父母角色變得不可替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7 字。

轉載請註明: 70%的父母已變成“失陪族”,你也是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