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媽媽,人為什麼要睡覺?”“媽媽,為什麼要吃飯啊?”孩子到了三歲,就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家長先彆着急煩,孩子喜歡問為什麼,你該高興才對,説明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槓槓的。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時,普通媽媽直接回答,聰明媽媽這樣做:
一、不直接給答案。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如此好問,巴不得一股腦地把答案全部告訴孩子,可孩子需要的可不僅僅是答案。如果你直接把答案拋給孩子,就是讓孩子省去思考的時間,扼殺孩子的表達能力。
所以,當孩子問“為什麼”時,應該要啓發性地反問孩子:“你覺得呢?”讓孩子主動思考問題。比如,當孩子搭積木時,積木倒了,孩子問:“怎麼倒了?”媽媽反問:“對啊,為什麼倒了呢?”孩子就會觀察和思考,“因為上面太重了。”
也許孩子説出的不是標準答案,甚至有些可笑,但這畢竟是孩子用心去思考、用眼鏡去觀察的結果,這點比一個標準答案更加有意義,孩子記得更加牢固。
二、實踐出真知。很多家長都有個疑慮,明明自己已經和孩子説了標準答案,可孩子還是一臉的疑惑,彷彿不知道家長在説什麼。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只是“聽”答案,孩子很難理解。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帶着孩子一起做一些小實驗,幫助孩子一起理解問題。比如,當孩子好奇地問:“為什麼水會變成冰”,如果你和孩子解釋一大堆凝結、凝固的物理問題,孩子肯定不懂。但如果你帶着孩子拿着一碗水放進冷凍室,隔三個小時,孩子就知道為什麼水會變成冰了。
有時候,一些科學道理,用語言還真不好解釋,用小實驗不僅更加直觀地讓孩子明白道理,真實的體驗還能夠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三、懂得舉一反三。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一般家長只給出一個答案,但聰明的家長就會告訴孩子同類型的問題和答案,舉一反三,讓孩子真正吃透這個問題的關鍵點。
比如,當孩子理解了水為什麼能變成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冰塊如何變成水,再拓展到身邊為什麼小賣部的冰櫃上會蓋一層棉被等等,促進孩子對新事物的整理和理解。
我們在回答孩子問題時,不要僅僅停留在問題表面,還應該深入瞭解,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