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撫養孩子的時候是都希望能夠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勇敢的孩子。但是在養育的過程之中,卻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的第一反應都是拉着父母一起去做。孩子這樣的行為是缺乏安全感嗎?我們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而且安全感看不到也摸不着,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孩子有安全感,幫助孩子變得更加獨立自信的和他人溝通交流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會經歷人生更事情伴隨着孩子的長大,各種有風險的事情,都會到來。
有的家長在抱怨説孩子原本還好好的,看到人也會打招呼,但是現在一看到陌生人就哭個不停。有的家長也説孩子特別黏爸爸媽媽,不管做什麼都要拉着爸爸媽媽一起做。還有孩子一送上幼兒園就哭的撕心裂肺,説要回家。
其實仔細的想想,孩子的這些表現其實並不完全是沒有安全感,而是孩子正在經歷它自己所認知的,發展的一個階段的變化。
比如説孩子碰到陌生人就會變得焦慮,大哭,是因為他的認知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孩子的自我保護和分辨父母親人和陌生人的標誌,這樣的焦慮在孩子一歲之後就沒有了,這樣並不是缺乏安全感的一個表現。
還有黏着父母的那些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需要父母陪。這個是因為孩子,他和父母,有一個非常親密的依賴的關係,他把負父母定義為非常可靠的,安全的,可以信任的,所以只要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帶她就感覺到非常的安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從小被父母用愛來養育大的孩子。只要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發現孩子更加大膽的可以和別人交流了,在他的內心已經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心理,可以支撐他,走出自己的世界,更加自信的和其他人溝通交流。
有的家長就比較困惑,安全感看不到也摸不着,那父母應該怎麼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安全感呢?
其實説到安全感,我們就必須要提到孩子從小和父母一起生活中形成了這個依戀關係,國外的著名心理學專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專家把孩子和媽媽們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屋子裏邊有很多玩具,孩子和媽媽在一塊玩了一段時間之後,媽媽離開房間,然後有一個陌生人走進來,實驗者通過觀察媽媽離開後又回來的情況,將孩子們的不同反應分為了4個類型,這個實驗對,我們現在判斷孩子是否有安全感,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a,安全型依賴的寶寶。
在媽媽離開後,寶寶就哭了起來,不過在和媽媽重聚之後很快就平靜了下來,這個類型的寶寶,安全感是最高的,因為孩子和媽媽表現出了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
而且小編也觀察過身邊很多注重親子關係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一般都是也是非常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並且對成人的照料也沒有什麼反感害怕的表現,即使和家人分開,也可以自己玩上一段時間,而沒有感覺被拋棄,這個就是內心安全感的體現。
b,焦慮依賴矛盾型的寶寶。
這個類型的寶寶在媽媽回來之後表現出了非常矛盾的心態,一邊想要和媽媽玩耍,但是另一方面在媽媽擁抱她的時候,會有一些情緒上的牴觸。小編身邊就有一個朋友是這樣的孩子,每次在媽媽離開回家後心裏很高興,但同時又對媽媽之前的離開,非常生氣,所以朋友總是説,這個孩子太難哄了。
c,迴避依賴型的寶寶。
這類寶寶,他們在父母離開的時候,沒有表現出任何焦慮的反應,好像有沒有父母在身邊都是一樣的,等父母回來了也不去擁抱父母,而是自己在玩耍。很多時候,這個父母都會覺得很輕鬆,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有安全感,獨立非常的好。然而事實去,應該沒有這麼讓人開心。應該是父母經常沒有辦法陪伴在我的身邊,就算陪伴在身邊,也不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所導致的這樣的情況。信奉哭的時候堅持不報的這種教育方式,更容易讓孩子變成一個比較冷漠的自我保護的人,孩子在每次有需求的時候,父母都不會滿足他,所以他不得不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用一個厚厚的盔甲把自己包裹起來,保護起來。
d,紊亂型依賴的寶寶。
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是有暴力的對待。比如打罵虐待,或者冷暴力等等都會容易出現行為的紊亂,孩子的行為沒有辦法預測,甚至在父母身邊行為都是瘋狂的,這個類型的孩子,心裏極度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的父母是不安全的,沒有依賴性的,粗暴的對待會給孩子帶來一個內心的恐懼,對他的心裏有一個很大的傷害。
其實這個實驗的主要部分並不是説父母離開後的反應,而是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個依賴的類型,來分析孩子是否有一定的安全感。
安全感就像是孩子內心的一條,看不到的防禦。用來抵擋外界一切對孩子內心衝擊的陌生事物,對於不好的事情來進行防禦。來保證孩子內心的正能量和健康的發展。
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是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從而也會成長成一個有滿滿的安全感,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
而且安全感其實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還有對孩子的幫助,以及合理的退出孩子的世界,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自信,他可以勇敢的向外界探索,和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安全感對於孩子是很重要的,家長們要重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