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張一谷
定稿:蘇子後
孩子需要得到關注和關心,生活中很多家長的行為忽略了孩子的需求,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心理變化,改變對家長的態度,有些甚至可能會導致孩子與父母離心。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媽媽你看我的指甲好看嗎?”
甜甜塗上了新買的指甲油,開心地與媽媽分享,期待媽媽欣賞自己的佳作。
“好看,塗的真好看!”媽媽低着頭刷着手機回應道。
晚上媽媽做好飯,叫女兒吃飯,甜甜躲在房間裏,就是不答應,媽媽不解,生氣的問:“為什麼媽媽叫你吃飯,你裝做沒聽見?”甜甜直接大聲喊“就是沒聽見!”
之後的日子裏,甜甜總是莫名其妙喜歡發脾氣,一點事情不如意就對媽媽説“不要你管”,總喜歡和媽媽犟嘴。
媽媽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才七八歲,這麼小的年紀就如此叛逆,之前也好好的,不知道怎麼回事。每天也非常苦惱,覺得孩子長大了會不懂事,不孝順。
其實甜甜媽媽只關注到甜甜突然變得有刺兒了,而沒有反思問題出在哪裏。
她們之間最開始的導火線就是媽媽做了無關回應,沒有欣賞女兒塗的指甲就説好看,沒有了解到她真正的需求,這讓甜甜不開心了。
什麼是無關回應?
簡單點説,無關回應就是敷衍的回應,無視孩子提出的需求。
就像案例中的母女一樣,甜甜給媽媽展示自己塗的指甲油,並不是想要媽媽説好看或者不好看。
而是想與媽媽分享自己買了漂亮的指甲油這件事,希望媽媽看見指甲油是怎樣的,然後由衷地發出讚歎,但是媽媽看都沒看就説好看,敷衍的態度沒有滿足甜甜的心理需求。
這種回應方式,就是無關回應,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注視和關愛,沒享受到媽媽發自內心的讚美,自然會對媽媽有怨氣。
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孩子,最明顯的後果就是,孩子會對媽媽不滿意,誤以為媽媽不愛自己。
或者,孩子會模仿媽媽的方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學着用媽媽對自己的“冷漠”態度,轉而對待媽媽。如此反覆,親子關係很難和諧。
現實中,這樣的溝通其實存在於很多家庭之中,成為了影響親子關係的“罪魁禍首”,讓孩子提前出現叛逆的情況。但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反而責怪孩子不懂事。
想改善親子關係,正確的溝通方式很重要
1、瞭解孩子的意願
和孩子正確的溝通,首先要知道她們是怎樣的想法,然後抱着理解的心態,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交流。
比如要給孩子報一個興趣班,不要直接自己決定好之後再通知孩子,這樣大多會引起矛盾,讓孩子覺得“父母不考慮我的感受”。
而是先詢問孩子的意願,和她商量着來。
2、關注孩子提出的需求,盡力滿足孩子的需要
日常跟孩子溝通時,要關注孩子所提出的需求。
比如,在外面玩時,孩子想讓媽媽抱抱自己,媽媽就要盡力滿足他們,不要總嘮叨“那麼大了,還要抱抱,很丟人啊!”
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孩子會更加依賴信任爸媽,親子關係就會越來越牢固。
3、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價值
很多時候,孩子想要幹嘛,父母過度保護,什麼都是“我來我來”,孩子是希望自己也能夠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的,總是拒絕他們,怕他們做不好,會讓其否定自己的價值,也會自己暗想“爸媽覺得我沒用”。
所以孩子想幹什麼,只要合理,就讓他去做;或者父母需要孩子做什麼,就告訴他幫忙做一下,這樣孩子會很開心,原來自己並不是什麼都不行。
總之,在任何時候,親子之間的溝通,都要注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換位思考,以平等的姿態、平和的語氣交流,家庭氛圍自然就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