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很多家長都看中孩子的學識這一塊,可是比起學識來,孩子的教養似乎更加重要。學識用心培養就能提高,但是教養,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好的品質可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處事態度等,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伴隨孩子一生。
“奶奶,她為什麼可以不用排隊”成成奶奶帶着成成去逛超市,奶奶看到雞蛋的價格很划算,就帶着成成,排隊買雞蛋。不一會兒,隊伍就排成了老長一排。售貨員還説,這是限量,太后面的就不要排了,排到也沒有了。
成成奶奶讓成成數了一下,到他們這個位置,剛剛能“搶”到最後一份。
在隊伍裏排了很久,成成腿都站酸了,成成跟奶奶説想上廁所,奶奶也告訴成成再堅持一下,馬上就排到了。眼看着前面還有零星的三、四個人,結果突然就跑來一個老太太,左拱右撅一下子就擠到了隊伍前面。
“奶奶,她為什麼可以不排隊?”成成生氣地問奶奶。
插隊的老太太買着雞蛋,理直氣壯地説:“我年紀大了,都80多了,身體不好,還有心臟病,你們多理解理解,哈”。語氣很強硬,非要別人理解一下。
奶奶摸了一下成成的頭回答:“謙讓是有教養,自己有難處可以跟別人商量,這樣強迫別人‘理解’是非常沒有禮貌的。雖然有這樣的人,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教養,不能因為她的錯誤,而變成她。”
這種“無理取鬧即正義”的事情發生在身邊,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很多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人見人誇,謙讓有禮教的樣子,並不鼓勵孩子爭搶。可是,這並不代表別的孩子不會爭搶。一旦孩子遇到這種不講理,還“理直氣壯”的人,平常的教育和價值觀就會開始出現混亂,這種違反規則的事情,大人尚且無法接受,更何況是孩子。
很多人都希望大事化小,認為沒有必要為了生活的“小事”,而跟別人大吵。這個時候,家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並不能去改變破壞規則的這個人。但是,家長的言行,很可能會成為孩子未來模仿的榜樣,對孩子的價值觀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沒有教養的。然後要明確態度:別人的不禮貌,沒風度這種行為是他自身有問題,但是“我們”還是要有教養的。不講理,不要臉雖然很容易,但是,教養和風度是最寶貴的,雖然這一點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不過不可以因為別人的過錯改變自己的原則和善良。
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虎父無犬子”,除了基因的遺傳特性,父母的習慣和性格都被孩子所“繼承”。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説是潛移默化的。如果父母道德低下,沒有風度沒有教養,培養出一個三觀正常的孩子,是很難的。
雖然每個人不同,認知和價值觀不同,可是並不代表這些不同都是正確的。家長如果想要培養出有良好品質的孩子,務必要加強自我修養,多讀書,糾正自己錯誤的價值觀,憑藉自身素質和內涵,為孩子樹立標杆。
從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在同孩子相處中,要被孩子感受出來,即便遇到了委屈,也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只有以身作則,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向陽光的方向成長。
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現實生活中,也有些父母是公認的好人,但是孩子卻“不買賬”。走向了相反方向的例子也是有很多的。這跟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耐心指導和陪伴有着相當大的關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生出很多小枝丫需要修剪,家長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與孩子交流,如果遇到問題,家長要及時糾正,並做出正向的指引,遇到生活中的“反面教材”要及時指出錯誤,並藉助“反面教材”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底線,什麼事準則。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孩子的格局和高度。
每個人的家庭教育、成長環境不同,所以長大後的品質也會不同,當遇到品質不好的“反例”還要及時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讓孩子懂得,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決定所處位置的,並不是跋扈,而是自律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