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誰睡,影響了一生的性格?千萬別睡錯了
作者 | Gloria
央視女主持王小騫,聊到她育兒路上的一個失誤。
生下女兒後,她請了一個非常有經驗的育兒嫂。
育兒嫂單獨和孩子一個房間,把孩子照顧得非常好。
每次王小騫想照顧女兒時,育兒嫂總推她回房睡覺:
“你快去休息,這裏有我。”
次數多了,王小騫都產生了一種錯覺,擔心自己進嬰兒房,會影響育兒嫂和女兒。
結果,女兒四個月大時,就拒絕爸爸媽媽的抱了!
她認生父母,卻黏着育兒嫂。
王小騫覺得不對勁,請教了育兒專家,才恍然大悟:
“不是我做媽媽的心不夠,道理其實很簡單。
孩子跟誰睡,這個孩子就是誰的。”
“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是有科學依據的
育兒專家表示:
“剛出生的孩子,更多是通過氣味來熟悉人的。”
照顧人把孩子抱在懷裏哄睡,對着孩子哼小曲,鼻子和嘴巴呼出的氣息,是會慢慢被孩子熟悉的。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認定“擁有這個氣味”的人就是我的“媽媽”。
事實上,媽媽並不天生就等於母親。
語言學家研究證明:
剛出生的嬰兒,在語言功能尚未完善的時候,最容易發出“ma”的聲音,當孩子被照顧得很舒服時,孩子就會發出他能發出的“ma”來回應。
因為大多數照顧孩子的都是媽媽。
慢慢地,大家就把“媽媽”等同於“母親”。
但其實,在嬰兒的心裏,誰照顧他,誰就是他的“媽媽”。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還專門做過實驗:
他將鴨子分為AB兩組,A由母鴨孵化,B由人工孵化。
A組的小鴨在新生的第一眼,看到的是鴨媽媽,B組小鴨看到的第一眼,則是康拉德。
結果,當小鴨子遇到危險的時候,B組的小鴨子,並不像A組的小鴨一樣選擇鴨媽媽,而是躲到康拉德的身後,它們認為康拉德才是“鴨媽媽”。
這個實驗被稱為“印刻效應。”
運用到育兒上,即在嬰兒時期,孩子會對照顧者產生情感依賴,而依賴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這也就從科學上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和誰睡,就會成為誰的孩子。
孩子不和父母睡,可能會出現的潛在問題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孩子都是和老人睡。
雖然,不少人擔心“很多老人身上有老人味,會誘發孩子的傳染呼吸系統疾病”。
又有人説:
“老人睡覺需要更多氧氣,導致寶寶需要的氧氣被搶走。”
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梅奧育兒全書》就專門對這些問題做過闢謠。
孩子和老人睡,一樣能夠健康成長。
只是,相對來説,和老人一起睡的孩子,容易出現一些潛在問題。
比如,因為老人太寵愛,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
朋友小雅,工作很忙,之前一直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讀幼兒園時才接回身邊。
結果發現,孩子都快四歲了,晚上一鬧覺,還非要吮吸着媽媽的乳房才能入睡。
小雅百思不得其解,她一歲多就給兒子斷了母乳,怎麼快四歲了還有這樣的問題?
一開始,她以為是兒子依戀自己。
直到又一次拒絕兒子時,兒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奶奶都給吸,為什麼你不給?”
細問之下,小雅才知道,平時奶奶為了哄孩子睡覺,竟然會讓孩子吮吸她的乳房?
小雅氣得不行,但婆婆也覺得委屈:
“孩子哭得那麼厲害,萬一哭壞了怎麼辦,讓他吮一吮有什麼關係?
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像小雅這樣的情況比較特殊,但確實有一部分老人,會用比較老舊的方式照顧孩子。
另外,如果孩子由老人帶、和老人睡。
父母就更需要在其他時間給夠孩子陪伴。
否則,不管老人多麼寵愛孩子,孩子的內心也依舊會有缺失。
演員章齡之,曾經參加過一檔心理測試:
在“爸爸,媽媽,外公,外婆,老公,朋友”中,選擇留下一個親人,你會留誰?
意外的是,她最先捨棄了父母,毫不猶豫留下了外婆。
在心理諮詢師面前,齡之淚如雨下:
“我爸媽在我1歲時就去了日本,我心裏一直是缺失。
一直到現在,我遇到煩心事,一定要回外婆家,抱着外婆睡一會覺,才會覺得好起來。”
現實生活中,章齡之和父母的關係也很疏遠。
她無法和父母身體接觸,就算一起走路,也要間隔1米的距離。
父母當然愛她。
只是,和外婆睡的孩子,成為了外婆的孩子。
我們並不是譴責父母。
只是難過,父母明明那麼愛孩子,卻因為某些疏忽給孩子帶來心理缺失,也阻斷了父母子女之間本該親密的親子關係。
父母和孩子睡,要趁早
孩子和父母睡,能夠在心理上建構很足的安全感。
央視主持人月亮姐姐,一直自己親力親為照顧孩子。
她非常享受晚上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孩子餓了,她就直接摟到懷裏喝母乳,自己和孩子都覺得很安寧,兩個人都睡得很好!
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特別贊同了她的做法。
她表示:
“這樣養大的孩子,心理上是很充足的,抗壓能力很強,等孩子大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遇到什麼事情了,或者你罵他了,只需要摟摟他,抱抱他就好了。”
李玫瑾教授還提到自家女兒的故事。
女兒生下孩子後,她專門建議:
“我來照顧你,你親自照顧孩子。”
一開始,女兒還很不理解母親的做法,但很快,她就理解了母親的用心。
因為不到三天,她就熟悉了孩子所有的行為。
外人聽起來一樣的嬰兒哭聲,她就輕而易舉知道孩子的哭代表的是”餓了"還是“拉了”。
孩子的眉頭一皺,小臉一紅,她就馬上知道孩子這是要上廁所了。
孩子和媽媽也就是在這樣的日夜照顧中,建立起了心有靈犀的默契,以及穩定的安全感。
當然,父母和孩子睡,也需要注意:
● 最好的方式是,同房不同牀。
育兒專家張思萊教授曾指出:
父母和子女同睡非常必要,能大大促進親子關係的親密。
但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同房不同牀,既保證父母在孩子身邊,又保證孩子能養成獨立習慣。
● 每個孩子獨自睡覺的時間不同,需要父母自己觀察。
每個孩子的成長期不同,有些孩子三四歲就能獨立在自己的房間睡覺,有些孩子則可能需要更長大一些,一般來説,專家建議孩子六歲時可以擁有自己的小房間,獨立睡覺。
當然,確實有很多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沒辦法和孩子睡。
對此,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建議:
“如果父母確實沒辦法和孩子一起睡,比如説父母長期出差的情況。
那麼建議父母找一對老人,比如説爺爺奶奶一起,或者外公外婆一起,但要注意的是,要儘可能讓長輩照顧孩子照顧到青春期,避免中間更換照顧人,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
父母也要謹記育兒是自己的責任,需要在平時付出更多的時間,給予孩子細緻關心和耐心溝通,保證父母和孩子最親密的關係鏈接。”
為人父母,是場越挫越勇的修行。
縱然育兒生活一地雞毛,也需要我們傾盡全力在生命的最初滿足孩子的需求。
用好夜晚的時間,擁抱着孩子一起進入甜蜜夢鄉。
當然,比“孩子和睡”更重要的是,不管孩子跟睡誰,我們都要保護好孩子各方面的健康。
歸根結底,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孩子,我們也是為了孩子竭盡所能做最好的父母。
——End——
作者:宋宋Gloria,修辭學碩士,曾任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八一八婚姻和愛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兒和育己的感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