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為何有“貴人語遲”這個説法
防槓提示:我僅僅是在解釋“貴人語遲”這個現象,沒有説貴人百分百語遲,沒有説語早就不是貴人。孩子不用出於生存壓力,能自然自願地開口説話,就是“福氣”。
首先, 在嬰兒期得到充足的愛,孩子是不需要過早説話討好父母求生存的。愛帶來安全感,使得孩子可以在想説話時再開口説話。
我不到一歲時就會説話,從小見到人就笑,這是非常可憐的,迫不得已的求生本能。
語言是二元對立的思維,體驗層面的豐盛細膩,遠非語言可以定義。禪宗説的“開口就錯”,就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五歲才開口説話,家人擔心,但是爺爺很篤定,就安安靜靜的跟小王陽明在一起,帶着他一起在書房,爺爺該幹啥幹啥。
我猜測,小王陽明得以在一個很少受打擾的空間,充分觀察,體驗、理解這個世界。 不用早早説話,不必進入大人的語言世界不斷被大人侵擾,得以保留了他超出常人的悟性。
中國古代能聖人輩出,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自閉症還沒有被髮明。否則,小王陽明妥妥被診斷為自閉症, “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從此中國多了一個殘障兒童,僅此而已。
大家都知道,嬰幼兒時期腦神經發育極為迅速,幾乎決定了人一輩子的心智基礎。
腦神經發育的養料是:體驗。是被養育者的及時回應滿足的愛之體驗,以及自由探索世界時不被打擾的完整體驗。
在這個時期,大人的侵擾,比如硬要教孩子背誦或強行教學算數,這樣用知識替代體驗,等於把無限可能的量子計算機級別的腦神經發育,壓縮成一個計算器。
當然,孩子自發喜歡聽什麼,記住了什麼,學會了什麼,不屬於這個範疇。
除卻先天腦損傷的情況,其實每個人都有 Elon Musk 的智力潛質,一種多維度的、無損的思維能力。
自閉症兒童,本身就比一般孩子更敏感,更多的恐懼,需要格外安全的、沒有人想要糾正他的環境裏。 在“怎樣都可以”的寬度中,才願意一點點建立對外部環境的信任,探索環境,繼續發展自己的腦神經。
而自閉症治療機構,像訓狗一樣反反覆覆教孩子學會説某些話,做某些動作,幼兒本來就遲緩發育的腦神經,徹底被壓制。幼兒時期被如此對待,幾乎是對腦神經發育無法挽回的摧毀,結果只能是終身愚痴。
自閉症患兒的父母認識自己,走出自己頭腦的封閉自戀,學習去看見孩子,重建親密關係,孩子的腦神經會逐漸向好的方向發育。
相比於把孩子送進機構,父母認識父母自己,走出自體自戀,非常不容易。
2
另一種語遲:張口也不被聽見
孩子不説話,或者,家長跟孩子説話,孩子毫無反應,家長又覺得自己養育得很盡心。
這種情況,如果孩子被送到醫院,可能被診斷為語言發育遲緩,甚至可能被診斷為自閉症。
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先覺察一下,有沒有以下情境經常發生:
① 孩子過長時間處於母嬰共生之中。
孩子在六個月之前,母嬰共生是正常的。而當孩子已經兩三歲了,媽媽還依然把全部注意力撲在孩子身上,以孩子的自我為自我,會干擾孩子的成長。
這樣的媽媽,説話很少用“我”字開頭。比如,媽媽餓了,媽媽不會説“老公我餓了,給我搞點吃的”而是説“寶寶是不是餓了哦,來,爸爸給寶寶做好吃的好不好”。
這種情況,幼兒和母親無法完成分離個體化,也就是孩子無法做自己。而語言的首要功能是區分“自體和客體”,沒有邊界就沒有語言。
② 父母或老人過多的侵擾孩子,把孩子當作自體客體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説白了就是: 他們所謂的溝通,完全是單向的,只是在操控孩子。
比如“寶寶真乖啊,我們來背首詩好不好?鋤禾日當午,來,寶寶下一句是什麼。”“寶寶來説,這個花叫什麼花啊,哦,這個叫向日葵,那向日葵是什麼顏色的呀,寶寶説呀”……
想象一下:當身邊幾個人圍繞着你,卻完全看不見你,不停地指揮你,使用你,糾正你,侵擾你……讓你符合他們的需求,此時的你能不“語言表達障礙”嗎。
如果張口也不會被聽見,那又何必張口?
@店長家的阿玖:我總是想到一個畫面,我和媽媽之間隔着一層單向玻璃,我能看得到她,她卻看不見我。於是我在這邊拼命拍打玻璃,我媽在那邊看着卻毫無反應。但是我媽卻一直認為她非常愛我,我曾經也以為她很愛我。
——單向玻璃親子關係,太普遍了。
3
早教: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些媽媽喜歡攀比,以孩子早走路,早説話,説得多為榮。這種以訓練孩子早早具備各種能力為目標的早教,貌似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先走了一步,其實是在馬拉松比賽上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起跑,輸在起跑線上卻不自知。
我的一個好朋友S,因為智商超常,大學讀的是少年班,本科畢業出國順利讀到MIT博士畢業。曾在華爾街投行做金融模型,現在回國經營高科技公司。
像她這樣一個超級理性人,她的直覺卻比我這個曾經做心理醫生的人厲害十倍。
一個同樣非常聰慧的女人,花一年時間看心理醫生,對自己的人生模式終於有了深刻理解。她和S第一次見面,未等她開口,S就把她的人生劇本解讀了一遍,比心理醫生還精細。
這個牛人,卻曾經被大人覺得是傻孩子。
S小時候,説話晚,等終於會説話了,大人經常提各種問題考她,她一律回答:不知道。
因為,她覺得大人的問題很愚蠢,乾脆讓大人認為是自己蠢,這樣大人就不會繼續打擾自己。於是大人們真覺得她傻乎乎的,而她卻得以有了安寧的空間,不用整天應對大人的廢話,專心發展自己的精神生命。
有些父母特別熱愛“早教”,不停地跟孩子説話,要孩子辨別圖片、顏色、形狀,教給孩子各種事物的名稱,反覆要求孩子懂禮貌,説“你好”“再見”“阿姨好”… …
如果孩子會説話,一定會説:你煩不煩啊,讓我安靜一會兒行不行。那些白痴的知識早晚能學會,請別打擾我內在神聖的成長節律。學學學,學你個頭啊。
所謂的直覺和智商,雖然説先天遺傳很重要,但與此同時,在我看到的案例中,在某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在童年時期都有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父母不會自以為是地教育孩子按照父母的想象去發展。
孩子按照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發展自己,成就遠超父母想象所及。
中國有句俗話“貴人語遲”,這麼説是有道理的: 語言是二元對立的符號系統,人一開口,思維就產生了,因為邏輯思維也建立在二元對立的基礎上。
嬰兒的初級思維過程,是無邏輯的。母嬰的依戀關係建立得好,孩子無需語言也能和母親溝通,所以不着急發展出語言能力。這樣的嬰兒,安心地在初級思維過程中,慢慢孕育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與萬物鏈接的能力。
愛因斯坦所説的“靈感”,就是初級思維過程的產物。他本人也是説話很晚且不流利,被老師認為“智力發育遲緩”。
在我們的一些個案中,有些孩子過早發展出語言能力,而且連貫流暢,原因居然是: 母親經常無法感受到嬰兒的需要,嬰兒哭鬧不止甚至會被責罵,於是迫於生存壓力,嬰兒只好趕快開口説話,好讓媽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我的一個親戚,她的兒子九個月會走,沒爬過;十個月會説話,很快就是句子,讓全家驕傲;但成年後卻非常封閉,和人溝通困難,説出的句子都不完整。通過心理治療才得知, 説話這麼早,是因為和媽媽的鏈接太困難。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説話早都是因為母嬰關係差所導致,只要我們不功利地引導孩子早説話,讓孩子自然發展,説話早晚都很好。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