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香腸、肉丸、薯條、方便麪、炸雞塊、餅乾、速食湯、碳酸飲料……或由於其方便性,加熱即可食用,或由於美味的口感,或由於可以長期保存,成為很多人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類食物。
這類食物,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即超加工食品。所謂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經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其原料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由從食物中提取的物質製成,例如脂肪、澱粉、氫化脂肪、糖以及改性澱粉等。
超加工食品中還含有很多添加劑,比如人造香料、色素、防腐劑或乳化劑等,以增強口味或延長保質期。如果仔細看超加工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籤,就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基本屬於低營養、高脂肪、高糖或者高鹽食品。
超加工食品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變得越來越普遍。如果日常飲食中,超加工食品佔比較高、大量食用,不僅會增加各種不良健康狀況,如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 據一項發表在《美國臨牀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與心血管疾病以及全因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圖片來源:123RF研究人員對意大利Moli-sani研究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共涉及22475名平均年齡為55歲的受試者。
通過問卷,研究人員統計了受試者過去1年中不同食物的攝食量,包括新鮮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肉和魚);加工的烹飪食品(如蜂蜜、黃油);含有鹽、糖或油的加工食品(如罐裝或瓶裝蔬菜、豆類、罐裝魚);以及超加工食品(如碳酸飲料、加工肉類),並計算了所有受試者超加工食品佔總能量攝入的比例。
此外,還收集了受試者的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吸煙、體重指數(BMI)、體力活動、飲酒,以及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症等疾病患病情況;檢測了腎功能(胱抑素C、肌酐)、葡萄糖代謝(血糖、胰島素)、脂質代謝(總血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生物標誌物;統計了研究期間的死亡信息。
統計發現,平均而言,受試者超加工食品攝入量約佔總能量攝入的10%,約為181.5g/天;加工肉類(19.8%)、披薩(16.8%)和蛋糕/餡餅(13.4%)是受試者攝入的3種主要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攝入量最高(約佔總能量攝入的14.6%以上)的受試者,更多的是女性、年齡小以及教育程度更高的受試者。
在平均長達8.2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了1216例死亡,其中439例歸因於心血管疾病,包括255例歸因於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477例歸因於癌症以及300例其他原因。
在調整其他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於超加工食品攝入量佔總能量攝入最低(<6.6%)的受試者,佔總能量攝入最高(>14.6%)的受試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58%;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了52%;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26%。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導致死亡風險增加的最大因素可能是超加工食品中含有的添加糖,大約36.3%的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與添加糖有關;大約20.1%的全因死亡風險和1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與腎功能標誌物升高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超加工食品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增加死亡風險。包括對腸道微生物組產生影響,進而導致或加重炎症;在超加工過程中,會對食物的結構和營養產生破壞,導致非結構化、分餾和重組,使其成為高熱量和營養素缺乏的食物;含有較高水平的鈉、熱量、脂肪和糖,並且纖維含量較低,通常具有較高的升糖指數,增加血糖反應等。此外,還有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在加熱或加工過程中,可能還會形成一些新的有害化合物;以及塑料包裝中的工業化學物質,可能會滲入到食品中,都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增加死亡風險。
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顯示了超加工食品與死亡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並未表明因果關係,而且研究也存在一定侷限性,如食物攝入主要依賴於受試者的自我回憶,也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鑑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食用超加工食品,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在健康的飲食習慣中,新鮮或最少加工的食物應占據較高的比例,儘量減少超加工食品的食用,以降低死亡風險。應多花幾分鐘做飯,而不是在微波爐里加熱超加工食品,或者為我們的孩子準備一個三明治,而不是在他們的揹包裏放一個預先包裝好的超加工零食。
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的增多與多種健康風險增加有關。為了身體健康,人們嘗試遵循健康的整體飲食模式,減少超加工食品,飲食中應包括水果、蔬菜、豆類、大米、雞蛋、肉、魚和牛奶等,由新鮮或加工程度最低的食物組成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