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兒童心理亞健康,看似很乖其實很“危險”,家長真的要反省
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温暖,陽光普照。——節選自電影《陽光普照》
執筆:毛婷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敵人”,自古乖巧懂事的娃受盡喜愛與稱讚,看似一帆風順,但內心是否真的快樂呢?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前段時間聽閨蜜抱怨,説自己姐姐的孩子從小都是尖子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寵兒,但卻突然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後來聽閨蜜細問才知道,她一直以來的懂事都是偽裝,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父母和老師的喜愛。
“沒有人想要我自己,他們只要這個聽話懂事的人。”這正是因為這種壓抑和絕望,才導致這個乖孩子一步步邁向了“心理崩潰”。
事實上像這樣的問題存在於很多“乖孩子”的身上,即使表面看上去風生水起,好比《陽光普照》中的好學生阿豪,看似榮耀加身,卻無法宣泄自己的脆弱,導致他毫無徵兆的從頂樓結束了自己,這些“乖孩子”長大後反而心理問題更多了。
北大危機干預中心的徐教授曾經説過:40%的北大學生認為活着沒有意義。
很難想象在這樣的最高學府的天之驕子會存在這樣的情況,但越來越多的真實事例告訴我們,乖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源頭,其實在父母身上。
1、教育方式不對
《少年説》中有這樣一位女孩對着父親喊話,説自己手寫的52萬字小説被爸爸親手毀掉了,但父親卻堅持認為:“你現在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的東西以後再説。”
很多人看到這一幕都覺得心酸,“中國式父母”似乎總是這樣,他們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愛好和思想,只在乎你是不是在全心學習,但這樣下去,孩子到底是有血有肉的人,還是你心中的那個模型?
2、父母的權威意識
“懂事”、“乖”這些首先是長輩對晚輩的束縛,是“貼標籤”的做法 。而在兒童心理學上認為,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做法,會使得他們下意識地將自己做出“印象管理”,往這種標籤靠攏。
父母在孩子面前都習慣於保持一定的權威感 ,你聽話我才會愛你,這是《快樂大本營》兒童特輯裏面孩子們最討厭的話之一,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的基本認知,使得他在父母的框架下壓抑生長,自然會有過載的時候。
3、孩子的自我壓抑
父母在家庭中常常會忽略,孩子才是最敏感的那一個,他為了滿足家長的期待,會下意識的屈從,但內心長期處於壓迫之下,有了自我意識卻得不到基本的人格尊重。
精神世界得不到滿足,自然會越來越找不到自我價值,《小歡喜》中的英子和丁一因為長期的壓抑,最大的渴望只是“睡個好覺”,難道這就是父母想要的“好孩子”嗎?
1、保持輕鬆有度的教育方式
“中國式父母”似乎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習慣於沉浸式的自我付出,小到幼兒園徹夜排隊報名,大到相親公園四處張羅,習慣於包辦一切。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壓迫,北大那位徐主任就説他看到某超級中學走廊和窗户都裝滿了鐵柵欄,一時分不清這是精神病院還是學校。
孩子的學習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自我放鬆,如果長期在家長的緊張中度過,很難保證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2、學習也要勞逸結合
人畢竟不是機器,總是需要一點愛好來喘息,如果孩子並沒有影響學習成績,喜歡寫小説、踢足球,又有什麼不可以了,你説他這樣會影響學習,愛好也得“罪在將來”了嗎?
盲目扼殺一切學習之外的興趣,其實扼殺的是孩子自由健全的靈魂,素質教育為主的今天,全方位發展才是王道。
3、及時幫助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存在類似的心理問題,家長需要第一時間注意到,並且穩定孩子,及時的疏導溝通,再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陽光與陰影才能鑄就更好的日與夜。
我國約有3000萬兒童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還有20%的孩子會出現自私、抑鬱和溝通障礙。
因此0-14歲的兒童心理與情緒變化是家長們的重中之重,這本《兒童情緒心理學》可以幫助家長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調解和疏導,裏面的內容更是分年齡階段地詳細介紹了兒童情緒與心理的特點:
1、0-2歲:主要是針對不同情緒孩子的自我安慰;
2、3-4歲:孩子開始理解簡單的快樂和難過情緒;
3、5-7歲:父母應該着重關注其自身主張和自制力;
4、8-10歲:孩子開始出現同理心和他人情緒;
5、11-14歲:進入最複雜的青春期心理。
每個階段都是孩子心理的重要養成階段,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就是保護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