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養生保健】
今日小暑。
小暑,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2022年的小暑節氣始於陽曆的7月7日,到7月22日結束。而在小暑節氣的第10日,也就是陽曆7月16日即進入了三伏天的頭伏(初伏)。
夏
小暑有三候
古人認為,小暑有三候。初候,温風至;二候,蟋蜂居壁;三候,鷹始摯。意思是説,小暑節氣之後五日,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再五日,蟋蜂躲在牆壁上納涼;又五日,鷹類開始捕食。
總的説來,小暑與頭伏的到來説明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呈現出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的氣候特點。而在小暑前後,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其《小暑六月節》中寫到,“倏忽温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形象描繪了小暑節氣的某日,熱風拂動,竹林喧譁,天色昏暗,雷聲炸響,一幅山雨欲來的獨特畫卷。
小暑在祖國傳統醫學裏屬於“長夏”。唐代著名醫學家在整理註釋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時,對其中《六節藏象論》的“長夏”註解道:“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在《藏氣法時論》的“脾主長夏”旁,其註解:“長夏,謂六月也。夏為土母,土長幹中,以長而治,故云長夏。”這裏的六月為農曆六月,意思是指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的脾相呼應。
由於這一時節的氣候特點,人體在小暑容易出現胃口下降、口乾口苦、疲倦乏力,煩躁失眠以及體重減輕等現象,文學作品中常常形容為“苦夏”。
夏
小暑養生
01
飲食養生
小暑節氣高温酷暑,濕度也大,人體容易受濕熱邪氣的侵襲,出現疲倦乏力、頭身困重、食慾不佳、脘腹脹滿、泛酸腹瀉等症狀。故在飲食上要注意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食等不良習慣,既要注意清熱祛暑,也要注意健脾化濕。
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司運化飲食及水濕。飲食上可多選用荷葉、冬瓜、赤小豆、土茯苓、扁豆、薏苡仁、豬苓、澤瀉等清熱利水、健脾祛濕的食材。脾主四肢,多做肢體運動鍛鍊可強健脾胃,其中足三里穴(雙腿外膝眼下方三寸處)是胃經的合穴,“合治內腑”,經常點揉、刺激足三里穴有調理脾胃、運化水濕的作用。
02
起居運動
小暑時節人體陽氣旺盛,但因氣候炎熱,耗能較大,又容易引起陽氣外泄太過。要遵循“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小暑節氣就要做到“少動多靜”。每天應作息規律,勞逸結合。
運動時一定要避免強度過大,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邊或公園進行散步、太極拳等運動,游泳、瑜伽也是極佳選擇,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養性。但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切忌運動後大汗淋漓,容易耗氣傷津。忌烈日下運動:運動時刻儘量調整在清晨或是黑夜。
03
調攝情志
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人們靠的是通風、少動、調節情緒等方法應對暑熱。如白居易的《消暑》一詩,“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深知“煩夏莫如賞夏”,“心靜自然涼”的道理,調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
這些方法在現代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導意義。養生堅持心態平緩:小暑時節,氣候酷熱,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力。故而應該保持心態平緩。
04
導引養生
小暑翹足舒筋式。翹足是指腳尖做勾與伸的運動。小暑翹足舒筋式,兩手指尖向下而拄地,雙腳蹠屈、背屈,能夠增強脾胃運化能力。
05
穴位養生
天熱除了補水,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身上的這三眼“泉”,即湧泉、極泉和陰陵泉三個穴位。
湧泉:滋陰降火
炎熱的夏季,出汗較多會傷氣傷陰,容易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此時要注意滋陰降火。建議多按揉湧泉穴。
位置:位於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即是穴。
操作: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大力氣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作用:滋陰降火,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
極泉:寬胸寧神
很多人在室外會感覺熱的心煩,即便是回到空調房也不會很快平靜情緒,遇到棘手的工作更是容易情緒化。這個時候不妨按按極泉穴。
位置:位於腋窩的頂點。
操作:雙臂交叉於胸前,雙手按對側腋窩,用手指適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鐘左右;然後,左手上舉,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舉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50次,反覆操作5遍。
作用:寬胸寧神,調和氣血,緩解燥熱引起的心情煩躁、情緒不穩。
陰陵泉:利水除濕
夏季濕氣較重,一些人會出現脘腹脹滿、不愛吃東西、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等症狀。建議按揉一下陰陵泉。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
取穴時,正坐屈膝,用拇指沿着小腿內側骨的內緣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關節下的脛骨向上彎曲凹陷處即為穴。
操作:將拇指指端放於穴位處,按揉2分鐘左右,以酸脹為度。
作用:加強脾胃運化,利水除濕,調理三焦,預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06
食療養生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無論從傳統醫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寓意的角度,中國古人都把藕置於極高的地位。
古人認為藕“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以此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人格形象,故而被文人墨客所喜愛。例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水龍吟》中寫道,“但絲蓴玉藕,珠粳錦鯉,相留戀,又經歲”,意指自己被貶謫黃州的苦悶中,唯有留戀蓴菜、白藕、珍米、錦鯉的美味,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度年華。而婚禮宴席上的喜慶蓮藕,又寓意“佳偶天成”。
中醫認為蓮藕味甘性平,能治療苦夏之病。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説,藕“生食生津, 行瘀, 止渴除煩, 開胃消食,治霍亂口乾, 療產後悶亂。熟食補虛, 養心生血, 開胃舒鬱, 止瀉充飢”,甚至具有一定解毒功效,外敷還能治療凍瘡。近代中醫傷寒學、温病學大家丁甘仁在治療暑温、濕温之病時,均用鮮藕四兩,切片入煎。體現了生藕涼血散瘀,止渴除煩的功效。
蓮藕煮食的方法眾多,例如《隨息居飲食譜》中介紹了兩種煮食方法,其一,用砂鍋小火煨爛後,加入白蜜(一般指結晶後的洋槐花或椴樹蜂蜜)適量, 小火收幹可食用。這種做法最補心脾;其二,老藕熬藕湯常常飲用,特別適於“陰虛肝旺, 內熱血少, 及諸失血證”,“久久自愈, 不服他藥可也”。此外,自制藕粉“為產後、病後、衰老、虛勞妙品”。清代才子袁枚喜歡吃嫩藕,認為其“雖軟熟而以齒決,故味在也”,“須貫米加糖自煮,並湯極佳”。
藕尖是沒有成型的嫩藕,也叫藕帶。《本草綱目》中介紹藕帶“功與藕同”。藕帶與蓮藕一樣,都是小暑節氣的應節食物。
酸辣藕帶
【材料】藕帶3根(約250g),生薑末、蒜末、乾紅椒圈、花椒粒、鹽、白糖、白醋及橄欖油適量。
【步驟】
1、藕帶洗淨去表皮,斜切成段,沖洗乾淨後冷水浸泡備用。
2、熱鍋注油,中小火將花椒粒爆香後撈出,下薑末、蒜末及乾紅椒圈煸香。
3、藕帶控水後入鍋,入少量糖鹽及白醋調味,大火快速翻炒約2分鐘左右起鍋。這一菜品可根據個人口味,在裝盤前加入醋或辣椒油等提味。
芝麻芹菜拌雙耳
【原料】黑木耳、銀耳(幹品)各25克,黑、白芝麻各1茶匙,芹菜莖300克,紅蘿蔔少許,鹽1茶匙,砂糖1/3茶匙,芝麻油適量。
【製作】黑木耳、銀耳以温水泡開後洗淨,去蒂後切絲;芹菜去葉後斜切小段;紅蘿蔔亦切絲。以熱水氽燙黑木耳、銀耳、芹菜、紅蘿蔔絲。黑、白芝麻炒熟略研碎,將各種調味料加入拌勻,醃製約30 分鐘即可。
【功效】養血生津,滋陰潤燥。
【用法】佐餐食用。
薏米赤豆茯苓粥
【原料】茯苓30克,薏米100克,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製作】將赤小豆、茯苓、薏米洗淨;粳米淘洗乾淨。赤小豆浸泡半天。將赤小豆、薏米、粳米與茯苓一起入鍋(茯苓用淨布包起來),加適量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赤小豆酥爛,加白糖少許稍煮即成。
【功效】化濁利濕,清熱消痰。
【用法】早晚温服。
四仁赤扁豆粥
【原料】薏米20克,赤小豆20克,綠豆20克,冬瓜仁15克,白扁豆15克,苦杏仁6克,白蔻仁5克,粳米100克。
【製作】上述各種材料洗淨,加適量水煮粥。
【功效】健脾補氣,除熱解毒,利水濕。
【用法】可作為主食食用。■
【來源: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悦讀中醫、廣東省中醫院、健康中國】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