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代,越國(現浙江一帶)有一個叫公孫尚的平民,患上了風濕病與頭痛病。當地找醫生不容易,公孫尚知道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於是也嘗試找草藥來治病。
有一次,她內人產後傷風發熱,無計可施。鄰居大嬸説自己當年產後也是這樣,吃了山坡上的齊頭蒿根煮雞蛋就好了。公孫尚急忙採來,給內人煮雞蛋吃後,發熱之症果真好了。
採多了的齊頭蒿根放在牆角。公孫尚想既然那麼虛弱的產婦都可以用這草藥治病,自己何不也用它煎湯喝一喝呢?這一嘗試,沒想到真見了效。一段時間之後,公孫尚的風濕病和頭痛病竟然真的好了。
這個齊頭蒿,正名牡蒿,廣佈於我國南北各地林邊、林中、曠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叢下。
多年生菊科草本,高50-150cm。根狀莖粗壯,有許多分枝。莖直立,常叢生,上部有開展和直立的分枝,少量柔毛或近無毛。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花期一到,它便退居二線,見花不見葉萎謝了。頭狀花序多,卵球形或近球形。總苞球形或長圓形。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以根入藥,歸腎經。典型的根類藥材走腎。
腎為先天之本,加之牡蒿性味苦平,微甘,故其補虛力強,同時又能解表退熱,祛風止痛,殺蟲截瘧。主治產後傷風感冒,風濕痹痛,勞傷乏力,寒濕浮腫,虛腫,瘧疾。
選方
1、治勞倦乏力:牡蒿根30-60g,蠶豆酌量。水、酒各半煎服。(《福建藥物志》)
蠶豆健脾利濕,治水腫效佳。
2、治產後傷風發熱:齊頭蒿根15g,雞蛋1個。共煮,服湯吃蛋。(《萬縣中草藥》)
此正是文章開頭提到之方。
3、治風濕痹痛,頭痛:牡蒿根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風濕痹痛為風濕疼痛,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痹阻於肢體關節經絡,導致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有時還伴有僵硬。
4、治寒濕浮腫:牡蒿根30~60g。用水1碗煎至半碗,衝黃酒60g飲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寒濕水腫,外可因天寒陰雨,居處潮濕,陰寒之氣襲於體表。內可因汗出後又為水寒所傷而身腫。表現為身重身痛,小腿冷,胸滿悶,遍身腫等。
以上便是牡蒿藥用選方。公孫止的故事,是遠古先民嘗試用草藥治病的一個縮影,民間草藥配方正是這樣一代代積累與流傳,而這,又經歷了多少失敗甚至以生命作代價的案例呢。前進的路上,有鮮花必有荊棘,但只要心存民眾與奮進,路終究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