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我國已進入了為期40天的加長版“三伏天”。暑濕並重的伏天,也是一年中人體最脆弱的時節,多項醫學研究發現:氣温高於32℃時,腦卒中發生率會較平時高出66%;盛夏時節,發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要比春秋季節高出20%;每年6-9月份是尿路感染、泌尿結石的高發季節;氣温高於32℃,且濕度超過70%時,中暑的患者會大大增加。
那麼,面對着三伏天,怎樣養生才科學合理?
吃
1. “三瓜”
苦瓜,祛痱子。此時食用最有益身體,有清熱解暑、清心除煩、益氣解乏、益腎利尿的作用。
絲瓜,平痰喘。絲瓜可謂是夏日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好幫手”,具有消暑利腸、祛風化痰的功效。除此之外,如出現痰喘咳嗽、熱病煩渴等也不妨試試食用絲瓜來輔助治療。
冬瓜,增食慾。冬瓜能清熱化痰,除煩止渴、降火解毒、利尿消腫。由於不含脂肪且含糖量較低,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人羣來説是個不錯的選擇。
2.“三肉”
黃鱔,除風濕。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為滋補。黃鱔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另外,夏季是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疾病的緩解期,吃些黃鱔還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羊肉,祛寒氣。所謂“伏羊”,即入伏以後的羊肉。夏日濕熱,人們食慾減退,在此時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湯,可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慾。食後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渾身毛孔通透,五臟六腑的濕熱、寒氣、毒素隨着汗液排出體外,身體內的垃圾能得到很好地清除。
鴨肉,消水腫。鴨肉蛋白質含量比其他畜肉含量高得多,脂肪含量卻低很多。鴨肉味甘微鹹,性偏涼。根據中醫熱者寒之的原則,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生熱者食用。
養
1. 一個温度26℃
空調温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温差別超過8℃。
2.一個午覺
夏季氣温高,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體消耗大,精力不濟。補個午覺,讓下午有個好精力。建議午睡的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一般不要超過一個小時。
3. 一杯熱茶
三伏天給身體補足水分還不夠,還得適當補點鉀。持續高温時,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缺鉀,倦怠無力,精力和體力下降,耐熱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適量補鉀很重要。茶葉中富含鉀。
4. 一小時步行
人的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得出汗。三伏天可以選擇“走暑”去,進行走路的慢運動,既運動健身,又能避暑養生,可以利用平時的時間早晚走走。
5.温開水
水別等渴了再喝,小口小口喝杯温開水。每天要有1500毫升到1700毫升的一個飲水量,每次的飲水一般推薦在200毫升到250毫升,每天的總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6到8杯水,飲水温度不超過42℃最好。需強調的是,不建議餐前大量飲水,因為可能會沖淡消化液,消化酶的活性會降低,會出現消化不良,可能會引起急性胃腸炎,腹瀉等。
治
雖然炎熱難耐,但三伏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一般而言,冬病夏治疾病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肺系相關病症:鼻炎、慢性咳喘、慢性咽炎等。2、痛症:頸肩腰腿痛、膝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網球肘、胃痛、痛經等。3、其他類: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遺尿等。不同的疾病有相對應的穴位處方或藥物處方對症處理。
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有穴位敷貼、穴位按摩、艾灸、針刺等。其中,最適宜自行操作的是艾灸。可在醫院或藥店購買艾條,點燃後距離皮膚3釐米~5釐米,以能耐受、不燙傷為度,每週2次~3次燻灼肚臍、小腿外側的足三里或足心處的湧泉,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穴位敷貼、針刺等療法對穴位定位操作有較高要求,不建議自行在家操作,需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避免發生危險。天灸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需要強調的是,網上購買天灸貼或天灸粉在家自行貼敷的做法是十分不妥的。
“冬病夏治”是否適合所有人羣?“冬病夏治”治療方法均屬於温熱、辛温類型,對於平素有濕熱、陰虛、火熱的人羣則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火上澆油”。
忌
1. 忌不開窗通風
三伏天不少人怕熱,閉窗室內吹空調。其實,潮濕悶熱、通風差的室內易引發中暑,而且使用空調不開窗換氣,空氣質量會變差,反而致病。
2. 忌冷風對着吹
空調冷風,頸椎對着空調吹,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痠痛等。室內空調温度不要低於26℃,肩背部不要直對着空調。
3. 忌冷飲不離手
冰淇淋、冷飲適當吃解暑,大量吃會傷身。長期過量的冷食物進入胃,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黏膜層變薄,出現黏膜水腫和糜爛,而且也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4. 忌整天不出汗
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時就出汗,因為出汗既能排走體內毒素,又能調節體温。
5. 忌只吃果蔬
三伏天身體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勞、沒胃口,不少人選擇吃點果蔬了事。吃不好,營養不夠,免疫力降低,就可能導致疾病。
6. 忌直接衝冷水澡
炎熱的夏季,不能用冷水洗澡。人體經過冷水的刺激,會產生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精神緊張等一系列刺激反應,對心臟、血壓產生不利影響。
來源: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