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比喻成“吞金獸”一點兒都不誇張,沒生孩子前和老公還是小資生活,生孩子之後頓感經濟壓力巨大,尤其家裏養上個2個、3個娃,就明白為啥過日子要精打細算。
但是兒童心理學家建議,家裏再窮,有些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比如奶粉、玩具和繪本這些方面要捨得。
一、奶粉
“給娃賺奶粉錢”,已經成了當代家長的口頭禪。但同時也反應了一個現象,這奶粉真不便宜!也有便宜的,但作為家長真不太敢買。
於是很多家長,一咬牙就給娃斷奶了,認為做輔食就可以補充。但寶寶生命的頭三年,是大腦發育最快的三年,腦重從成人重量的四分之一,迅速發展到幾乎與成人腦重差不多的重量。
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營養,所以單單是通過輔食,想要達到營養豐富,很困難。所以兒童心理學家建議,有條件的家庭,不要讓孩子斷太早奶粉。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母乳或配方奶粉喝到2歲,可引入少量牛奶、酸奶等奶製品作為補充。
二、玩具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早期腦損傷對空間能力的影響更大。
心理學家發現,讓學齡前的孩子,玩一些這幾類的遊戲,有助於空間感的發展。而且大腦的可塑性在前幾年很強,當大腦成熟以後想要重組各區域的功能是做不到的。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要多給他提供模仿和創建圖形設計的活動增強了他的空間技能。比如積木、七巧板、拆卸類組裝類的玩具等等,所以早年多給孩子買些益智玩具,並不是浪費錢。
這點讓我感受特別明顯,我有一個同齡的哥哥,小時候他玩的積木和變形金剛類的玩具比較多,我就只會玩娃娃,等到後期在學習中,數學就成為了我的大難題,説到底是空間想象力的缺乏。
三、早教繪本
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兒童通過各種學習活動(經驗、講授或書面學習)對外部世界構成一個各種概念相互交錯而形成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近幾年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並被認為是孩子一生中最划算的教育投資?這是因為早期的學習經驗,其實是讓孩子的大腦神經連接更發達,神經更粗、神經連接更多。
就好比一個網絡,網線更粗,網速更快;連接越多,通路越多。用在孩子的大腦上是一樣的,孩子就更聰明,解決問題的點子更多。而繪本是早期學習經驗,能夠鍛鍊神經連接,所以不能斷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