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子得了抑鬱症後,這位母親開始了心理學的學習,幫助兒子恢復健康

當兒子得了抑鬱症後,這位母親開始了心理學的學習,幫助兒子恢復健康
本篇作者 | 程明珠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當值編輯 | 清     泉
今日導讀
今天的分享,來自一位抑鬱青少年的媽媽。兒子抑鬱之後,她深刻反思這一切出現的原因。
她看到了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因為父親早亡、母親由於生活壓力大而性格暴躁、對她時常打罵,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個“棄嬰”,缺乏安全感,價值感低。結婚後,對待丈夫,她渴望無條件的呵護與愛,對待兒子,她異常嚴厲,在無意識中把自己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投射給了兒子,讓兒子在初三那年出現了抑鬱的症狀。
認識到錯誤的她,深刻反思,積極學習並行動,她説: 雖然我不能回到過去,從頭再來,但是我可以亡羊補牢。在她的改變下,她和老公的關係逐漸緩和,兒子的狀態也在好轉,身邊的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這位媽媽具體是如何行動的?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可以給到你啓發。
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個沒人要的孩子
我是從權威型父母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母親小時候因為外公去世,無法忍受繼父的打罵,十幾歲離家出走,孤身一人從重慶來到湖北,下鄉插過隊,回城後因為文化水平低,在紡織廠工作。
紡織女工大多説話靠吼(因為有機器轟鳴聽不見),做事手腳麻利,性格直來直去,而且焦躁火爆。而父親恰恰是温和謙遜的人,在國營單位當工人,擅長寫作和手工製作,經常利用廠裏的廢舊物品給我和妹妹做玩具,我和妹妹跟父親的關係更親密一些。
因為母親三班倒,非常辛苦,所以母親喜歡無緣無故發脾氣,父親總讓着她。我7歲時,父親因為患惡性淋巴瘤去世,當時我妹才4歲,母親既要辛苦工作又要照顧我們的生活,生活艱辛又痛苦。因為這樣,她的脾氣越發暴躁,動不動就拿我或妹妹撒氣,用惡毒的話罵我們,隨時抄起傢伙打我們。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我認為自己是個“苦孩子”,家裏沒有親人,缺乏安全感,價值感低,非常的自卑,同時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上學時我努力學習,工作時我會想要做到最好,只為了在別人的眼中找存在感。
把“棄嬰”心態投射給兒子後,兒子抑鬱了
結婚後,我們總想着在老公那裏得到呵護與愛,但在自己不順心時經常跟他鬧情緒,對老公冷暴力,夫妻關係也處理不好。
孩子上學後,我對他很嚴厲,作業做得不好我就要求他重複抄寫,有時脾氣上來後乾脆把作業本撕掉,把他關在門外反省。兒子當時表現得挺乖,雖然也委屈哭泣,但還是順從。
他爸爸在外經商,寒暑假才回,兒子與他感情不親近。我將自己原來的“棄嬰”、“受害者”的心理投射在了兒子身上。初三時,兒子就出現了抑鬱的症狀。
因為我把自己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投射給了兒子,讓他痛苦,我深深的自責與悔恨。想到兒子的未來,我感覺自己在往一個黑洞裏掉,沒有希望沒有方向。情緒的焦慮與壓抑也導致身體出現問題,我渾身起疹子,夜不能寐,整天想着兒子的未來而痛苦。
我不停地在網上搜索着關於抑鬱症的治療方法,想着快點治好孩子,讓他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通過學習,我慢慢地知道了,孩子的問題反映的是家庭的問題,家長改變一點點,孩子就能進一大步,我們成長的速度就是孩子康復的速度。雖然我不能回到過去,從頭再來,但是我可以亡羊補牢。
通過聆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閲讀,我從以前焦慮、夜不能寐的狀態,到現在可以保持內心的平靜,時刻覺察自己情緒,感覺每天都在成長。同時,我和老公的關係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兩人會在發生分歧時相互理解,遇到問題時也可以好好商量了。兒子的狀態也在好轉,他開始努力克服黑白顛倒,幫我做家務,常常向我講述心中的困惑,我身邊的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通過學習,改變家庭命運
現在,我想和廣大家長分享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1、以前我每天都關注兒子的一舉一動,有時在上班的空隙都會發微信、打電話給老公(老公在家照顧兒子),問兒子的情緒怎麼樣?做了哪些事?有沒有學習?焦慮的情緒也影響到老公,他也時常在家發愁兒子的狀態,兒子每天只出房門吃一頓飯,其餘時間就打遊戲,睡眠黑白顛倒,不出門不下樓不接觸人。
當我自己感覺焦慮時,就做觀呼吸,上班、走路、在家,只要我感到自己的關注點在兒子身上時,我就做觀呼吸。剛開始只是打呵欠,後來就流眼淚,這需要一個過程,呼和吸都要感受到腹部的起伏、心緒的平靜。
每天晚上睡前我還會打開音樂,做10分鐘的冥想,開始只能做2-3分鐘,後來慢慢可以靜坐10分鐘了。週末在家,我還會抄半頁經書,讓自己靜心,遇事不發脾氣、不焦慮。當自己情緒不好時,先了解自己情緒的來源,好的不好的全部接納,就像簡老師説的,“學着放過自己”、“能生活在哪個層次就在哪個層次”、“除了生命其他都是小事,沒什麼大不了”,對兒子也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觸犯法律”作為底線。
2、 學習好的方法與經驗,領悟“大三不”:不期待、不遷就、不擔心,“小三不”:不要求、不指導、不鼓勵。並將它們應用到對家人、對同事的關係處理中。
我體會到“三不”並非字面的意思,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事件中需要靈活運用。但我理解的核心就是,尊重和理解對方的觀點與行為,用平和的心態去共情。其實説起來簡單,做起來真難。在三不的運用上,我自己也一直在摸索與總結,最初我以為一下就能做得很好,但我錯了,我發現這是一生的修行,是我一生都要領悟的大智慧。
3、老師推薦的書和音頻文件我都會看和聽。第一課《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説》,教我瞭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第二課《心眼力》、《鏡子的法則》讓我知道自己的情緒就是一面鏡子,看到自己潛藏的真實一面。第三課《遇見未知的自己》,我聽了3遍,每次聽都有不同的感觸,故事中的若琳從原生家庭看到自己的恐懼,理解了胜肽產生的根源,從馬、車、車伕、人的控制鏈看清真我,教我如何找到真實的自己。第四課《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讓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與衝突,即便離婚又再婚,只要自己仍存在固有的思維模式,還是會重蹈覆轍。但若自己不逃避、積極改變認知,一點一滴做好自己,就能勇敢面對現實,找到自己的幸福,即便再糟糕的婚姻也有挽救的機會。
同時,在看書、聽書的過程中我會做筆記,當我遇到實際問題時,就會翻一翻我的筆記,讓書本上的知識從生活中實踐、內化於行動。
“命”是家庭塑造,“運”卻可以由環境的改變、貴人的引領來改變。只要方向對了,我相信兒子、老公會越來越好。
最近臨近中考,兒子因為初三沒上課,也不能再讀初三(已報名參加中考就不能復讀),他和我們商量後決定讀職業中專,雖然有些遺憾,但是世上並非只有高考這一條路,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父母對他最大的支持,讓家永遠都是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
我會繼續學習,堅持三不原則,從情緒覺察自己,不斷積攢能量,增長智慧,用自己的修行影響家人。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6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兒子得了抑鬱症後,這位母親開始了心理學的學習,幫助兒子恢復健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