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2001年,一部名為《泡泡男孩》的電影上映,講述了一個因為疾病,從小無法和其他人接觸,從而穿上泡泡服,頑強在外界生活的故事,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好評,然而這一部電影,卻同樣有着原型,他便是1971年9月21日出生的美國休斯敦男孩:大衞·菲利普·維特爾。

相比於其他的孩子,大衞從小就能意識到自己的不同尋常,因為他的童年,是在一間塑料泡當中度過的。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當大衞出生的時候,全副武裝的醫生,立刻將其送到了無菌病房,從而開始了他受到束縛的一生。

這是因為,大衞被檢查出患有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這種疾病,能夠導致人身體上用來抵禦病毒細菌的淋巴系統失效,這也就意味着,平日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外界接觸,上面的微生物就能夠帶走大衞的生命。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而這種病要歸結於大衞的父母,經過醫生的檢查,他們身上都攜帶有隱性的致病基因,生下的男孩,會有50%的患病可能,這種疾病最終帶走了大衞只有7個月大的哥哥,然而大衞母親卻再次懷孕,擁有天主教信仰(不允許墮胎)的她最終決定生下這個孩子,遺憾的是,大衞同樣被確診。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當時的醫療水平,幾乎沒有任何能夠治療SCID的辦法,醫生提到了理論上的一個治療方案,或許能夠像對白血病患者的處理方式一樣,使用大衞姐姐凱瑟琳的造血幹細胞幫助弟弟重新恢復免疫系統的功能,遺憾的是,兩人的配型並不成功。

從此大衞只能在塑料薄膜房內度過他的一生,好在大衞的家庭條件尚可,父母能夠滿足他高昂的開銷需求,大衞所直接接觸的物品,必須先放置在充滿環氧乙烷氣體的60度高温下4個小時,以便殺死細菌和可能有害的微生物,緊接着這些東西才能通過氣閘送到大衞的房間裏面。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隨着媒體的廣泛關注,大衞的生活被透露在了公眾面前,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泡泡男孩的綽號也由此而來。

而好心人也儘可能的讓這個從小生活在房間裏的男孩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人們設計了固定在櫥窗上的塑料手套,從而讓大衞能夠和父母隔着這一層東西進行嬉鬧和擁抱。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而等到大衞六歲的時候,NASA也參與了這一起慈善活動,他們為大衞設計了一套十分獨特的宇航服,確保在隔離外界的環境下,大衞能夠出來玩耍。

然而這套衣服十分複雜,還要通過一根塑膠管道,拖着笨重的空氣淨化器,再加上衣服本身行動的不方便,每次穿着和脱下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大衞在穿着七八次之後,更願意自由的呆在無菌房間內。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一直到1983年,醫學界傳來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有科學家發明了抑制排異性更加有效的藥物,這也就意味着大衞在配型並不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移植姐姐的幹細胞重返健康。

最終大衞一家人,決定進行這項手術。這也是SCID病人在歷史上進行的第一例骨髓移植。

手術十分順利,在進行後不久醫生很快觀察到大衞的體內,來自於凱瑟琳的幹細胞正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免疫細胞,只要再花費半年的時間,大衞就能夠有一套和正常人一樣的免疫系統。

然而悲劇也在這時發生,原來醫生在體檢的時候,卻並沒有發現,姐姐凱瑟琳體內潛伏着一種休眠的埃博斯坦病毒,等進入大衞的體內之後,它開始張牙舞爪,大肆破壞,最終在大衞免疫系統建成的前不久,奪走了這個12歲孩子的生命。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對此大衞的父母悲痛不已,而在彌留之際,大衞才第一次接觸到生他養他的媽媽,場景催人淚下。

然而大衞的故事,卻也是值得人們所紀念的,在此之後,骨髓移植手術開始廣泛的出現在治療SCID病患的方案當中,為這些將要一輩子為微生物擔驚受怕的患者,提供了治癒的可能,大衞的故事,也值得人們的懷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1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國“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在死亡前第一次接觸了媽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