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有時候讓孩子哭,比逗他們笑更重要
前幾天,姐姐讓我去她家取點東西,我還沒有進門,就聽到姐姐的咆哮聲。
“再哭,我就把你扔到大街上,不要你了。”
這句話一出,孩子不但沒有停止哭泣,甚至哭的聲音更大了。
我就急忙問姐姐:“二寶為什麼會哭。”
姐姐説:“最近不是停學不停課嗎?老大就開始網上學習了,她非要哥哥陪她玩。我説哥哥在上課,不能陪你玩,就哭了。怎麼哄都不管用。”
我説:“二寶還小,先讓她哭一會吧,沒事的。”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就頭大,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辦,往往就會恐嚇孩子,其實這樣做並不對。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哭是一種消極行為,是孩子懦弱、耍賴、要挾的表現。然而,當你靜下心來,你會發現孩子的哭比我們平時的認知富有更多、更深的意義。
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有時候讓孩子哭,比讓孩子笑更重要。
1、哭是一種語言
哭是一種語言,在孩子不會説話,或者還不能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想法的階段,哭就是最好的語言。寶寶生病了,冷了、餓了、尿牀、受驚嚇了、無聊了都會通過哭來傳遞信息,告訴媽媽自己需要關注、幫助和陪伴。
2、哭是減壓
成年人受欺負、委屈的時候都會哭泣,何況一個孩子呢。哭,看似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卻是一個情緒的出口。如果父母拒絕孩子哭泣,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的宣泄,後果不堪設想。還記得那句話嗎?“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無論是爆發還是滅亡,都是家長無法接受的結果。
3、哭≠鬧
家長應該知道,哭並不等於鬧。如果孩子哭了,媽媽不理解,那就開始變成鬧了。在孩子心裏,媽媽是愛我的,懂我的,會支持我的想法。哭,是對媽媽不懂,不理解,不幫助的一種反抗。
媽媽越是不懂,孩子哭的越兇。孩子哭得越兇,媽媽越是緊張,越想嚇唬孩子,讓她停止哭鬧。媽媽恐嚇,讓寶寶感到不安和恐懼,寶寶哭得更激烈,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杜絕孩子從哭變成哭鬧呢?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帶孩子去超市,孩子看見玩具就走不動道兒了。不給買,孩子就大哭大鬧,坐地上撒潑打滾。
這時候,很多家長常常會説“這個玩具不好”,“玩具太貴了”或者“你都多少玩具了,還買”,這些教訓、恐嚇、打壓的手段,只會在孩子內心積壓負面情緒。
如果媽媽能夠把孩子帶到安靜的環境,讓孩子哭一會,問問孩子“你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玩具啊”或“這個玩具有哪些吸引你的”,這是一種理解和允許,孩子情緒也會得到釋放。
最終這個玩具,你是否決定給孩子買,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發現了孩子的需求。從此之後,孩子會信任你,願意接受你的意見。
孩子哭鬧時,論父母的自我修養
1、控制情緒
作為家長,當孩子哭的時候,自己應該控制好情緒,想象除了發脾氣有沒有更好地解決辦法。脾氣暴躁的家長,可以試試冷靜3分鐘。
2、接納
我們應該理解、接納孩子哭鬧這件事,畢竟哭是孩子的特權嘛。這時候我們應該和孩子溝通,發現孩子需求或目的。
3、陪伴
無論孩子哭鬧、掙扎的多嚴重,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無論你是哭還是笑,媽媽都會陪着你。
4、告訴孩子,哭很正常
給孩子上好控制情緒的第一課,告訴孩子,當你憤怒,傷心、委屈或者內疚的時候,哭是正常的情緒表達,不丟人。
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個體,
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尊重,理解孩子,
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童年!